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星新闻:就地过年不搞“一刀切” 不妨多些精准指导

原标题:评论丨就地过年不搞“一刀切”,不妨多些精准指导

年关渐至,今年春节是否还得就地过年?日前,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春节期间是不是就地过年的问题要基于风险研判,全国不能“一刀切”,要分类、分区考虑。

出行旅客有序排队上车资料图

出行旅客有序排队上车资料图

有人说:“以前的乡愁是一张车票,现在的乡愁是一张核酸报告。”其实,光有核酸报告,未必就能走得成、回得去。比如,某地发布“十个一律”的通知,其中包括“门店、商铺人员一律倡导就地过年、网络拜年”,并表示首次发现违反规定的责令整改;第二次发现违反规定或拒不整改的,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理。显然,虽是倡导,但让人读出了强制的意味。

受疫情所困,不少人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乡了,面对逐渐收紧的措施,今年回家的梦想估计又要泡汤,由此产生烦躁和不满,实属正常。

如今,梁万年的表态,让人眼前一亮。应该说,这个表态很及时,很中肯,也很有针对性。比如,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管控政策,不能因为春节而改变防控措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游与聚集,都很客观理性。

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发声,显然不是代表个人。

可以预见,有此表态,相关地方未必再执拗于强推就地过年。但是,还应注意到,个别地方万一抱持“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心态,仍然强制推进就地过年,该怎么办?此前,中央一再强调疫情防控不能搞层层加码,更不能使用违法手段防控,但有些地方充耳不闻,引发舆情才有所收敛。

就此,是否“就地过年”,相关部门不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判,根据人员流动、疫情形势、风险等级等,给出科学、合理、精准的指导,协助地方做好风险评估和政策施行。

值得一提的是,12月20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倡议广大市民朋友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但不搞“一刀切”,让留京、出京的市民都能安心过好年。北京是首都,人员流动大,且2022年2月将举行冬奥会,还与春节有交集,尚能做到不搞“一刀切”,其他地方也有责任不搞“一刀切”。

不搞“一刀切”,是自信的体现,也是治理能力高超的体现。正因为治理城市有“绣花功夫”,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处处体现精准,才会“艺高人胆大”,不搞一刀切。一刀切,看似轻松,但施政粗糙、粗鄙、粗暴,反衬出治理无能,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

如果当地疫情形势确实异常严峻,防控压力巨大,倡导就地过年并无不可。但前提是,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要真正以人为本,做好群众的工作,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措施有力度又有温度,才能事半功倍。

无论是就地过年还是回家过年,安全健康都是第一位。对于回家的人来说,一路上要注重自我保护,全方面减少风险。而对于就地过年的人来说,则需要与远在家乡的亲人保持良性互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就地过年群众管理服务,及时回应和满足就地过年群众需求,比如购物、休闲、娱乐等出行需求,还要保障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以岗留工、以薪留工。措施越人性化,效果也就越明显。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微博网友热议:

相关阅读:
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等多件法律草案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赴京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