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已致4死8伤!超载惹的祸还是独柱墩背锅?

原标题: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已致4死8伤!超载惹的祸还是独柱墩背锅?

12月18日15时许,湖北鄂州市境内G50沪渝高速沪渝向花湖互通D匝道桥梁发生侧翻事故。截至12月19日上午,事件已造成4人死亡、8人受伤。

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已致4死8伤!超载惹的祸还是独柱墩背锅?

此次事故原因仍有待调查,目前各方说法不一。建设工程方表示,货车超载可能是此次事故的原因;而货车所属公司方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主要与花湖互通D匝道的独柱墩设计和当时货车被引导至侧面行驶有关。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不止是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近年来我国曾经发生多起高速匝道、高架桥倾覆坍塌事故,关于超载和独柱墩的隐患,也并非首次被关注。未来如何才能消除相关隐患,并防范类似事故?

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已致4死8伤!超载惹的祸还是独柱墩背锅?

建设单位和超载货车方说法不一

花湖互通D匝道桥长731.08米,于2010年9月28日建成通车,桥面宽13米,支座采用盆式橡胶支座,伸缩缝采用梳形钢板伸缩缝。上部结构为钢箱梁、连续现浇箱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和单柱式桥墩,设计荷载公路1级55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到的一份文档显示,湖北鄂东长江公路大桥花湖互通A、D匝道桥钢箱梁加工制造工程建设单位为湖北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东大桥公司)。

为何此次突然发生货车侧翻事故?今日(12月19日),记者多次致电鄂东大桥公司,但电话未获接通。而根据上游新闻报道,鄂东大桥公司负责人回应称,高速公路大桥限重49吨,事发时桥上有一辆重达198吨的拉着变电设备的大货车。该负责人称,此前的2020年11月,鄂东大桥公司按照要求加固匝道,相关检测数据显示匝道并无质量问题。因此,该公司单方面认为事故原因是货车超载所致,但究竟是不是有待进一步调查。

超载货车如何进入事发路段?根据上游新闻报道,车牌号为陕AN0257的涉事大货车隶属于天津平发大件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平发)。12月14日,该车从陕西临潼出发,走连霍高速公路来到河南省境内;接着走沪陕高速,来到湖北境内;在湖北境内走大广高速,直至发生侧翻事故。

启信宝资料显示,天津平发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有两个自然人股东熊伟和李静,分别持股70%和30%。

12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天津平发,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有员工数十人,目前主要负责人已经赶赴湖北进行此次事故的善后处理。

对于此次花湖互通D匝道桥梁发生侧翻事故的原因,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事发路段是‘单腿桥’(即独柱墩),路上有施工的,让我们靠侧面开。”“如果是拉砂石料的车这样上去的话,也会侧翻的。”

对于公司大货车是否超载以及如何办理许可证,上述天津平发工作人员表示,既然公司大货车能上高速,肯定是被允许的。但办理许可证的详细情况,自己并不清楚。

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已致4死8伤!超载惹的祸还是独柱墩背锅?

高速匝道、高架桥侧翻事故曾多次发生

198吨超载货车如何上高速并驶入湖北,目前仍然有待调查。但在业内看来,超载无疑是花湖互通D匝道桥梁发生侧翻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高速匝道、高架桥倾覆坍塌事故多次发生,且事故的主要原因都指向了超载。

例如2019年发生的“10·10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经分析事故原因指向半挂牵引车严重超载导致桥梁发生侧翻;以及2012年哈尔滨市发生的“8·24”三环群力高架桥鸿福路段上行匝道倾覆事故。经调查,事故性质定性为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而导致匝道倾覆、车辆翻落地面、造成人员伤亡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除了超载,在业内看来,独柱墩式结构也可能是引发此次事故的原因。就此次湖北高速公路桥梁侧翻,根据新华社报道,湖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事发桥梁为单立柱桥,桥上有小范围施工。

一位建筑行业人士李林(化名)则告诉记者,根据现场图片视频来看,事发桥梁两侧是双柱墩,但中间是单柱墩。而相比于双柱墩,单柱墩就像跷跷板一样,一般稳定性差一些。如果大型货车荷载偏于一侧,加上是匝道处,曲线运动之时会产生离心力,就更加容易发生侧翻。

另一位建筑行业人士徐向宇(化名)则向记者分析,近年来单柱墩桥梁曾多次发生过侧翻事故,早期修建的很多独柱式桥梁都在进行加固或改造,而花湖互通D匝道去年进行加固可能也是因为这方面原因。

为何单柱墩稳定性不如双柱墩,却仍被用于多个工程项目中?据李林介绍,相比于双柱墩式结构,单柱墩结构的占地更少,成本较低。还有观点认为,单柱墩式桥梁一般应用于互通式立交里的匝道桥,对于下方道路的行车视野较好。

悲剧多次发生,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李林认为,一方面,道路管理上,要加强超载车辆管理,千方百计限制超载车辆上路上桥;另外,未来工程方和设计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极端情况的防范。

记者|陈晴

相关阅读:
11月份我国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 “疯狂”的玉米:去年囤粮净赚5000万 今年为何会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