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评:守住食品安全底线须两头用力
近日,某知名咖啡品牌登上热搜。随着调查的深入,该品牌随意篡改已过期食材保质期标签,开封的糕点次日再次上架售卖等问题相继被爆出。最终该品牌以发布致歉公告、关闭涉事门店的方式草草收场(据12月13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但公众对此事的讨论并未因此而停止。此事件的发生,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埋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长期“祸根”?尚待深入调查。企业发布公告、向社会致歉,虽然能为企业挽回一丝形象,但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堵住食品安全漏洞,还需从固本清源上下功夫。
据调查,门店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导致门店出现篡改保质期标签、下架商品再次上架等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此次事件的发生,该企业首先应该反思,内部管理是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急于甩锅给个别门店。据相关报道,营业额和利润率是企业考核门店的最重要依据,如果食材成本花费过高,会直接影响门店的考核结果。因此,在这种单一的、利润至上的考核标准下,尽管有相关规章制度的严格规定,但门店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往往铤而走险,最终出现无视相关管理规定,违反相关法律,甚至不惜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压缩成本的行为。因此,企业在制定门店考核标准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核,破除利润至上论,在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的基础上,探索多元考核标准。
企业自身管理固然重要,但仅仅靠企业自律,也难以守住食品安全这道防线。据媒体报道,在某投诉平台上也曾发现多起有关该品牌的顾客投诉记录,但均被该品牌以一直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最严标准”为由搪塞过去,因此,加强外部监管也十分关键。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就要提高违法成本,打通线上线下线索移送机制,建立消费者-平台-相关部门-商家-消费者畅通的举报反馈机制。
具体来讲,相关投诉平台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要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至监管和执法部门,相关部门在收到投诉线索后,要及时开展对线索的核查、对企业的调查等工作,调查工作结束后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作出处罚决定,并进行公示,及时将调查结果告知消费者,这样既可以让投诉平台真正发挥作用,也会让商家形成对法律的基本敬畏。与此同时,在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方面,除了依据相关法律对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外,可以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将多次违反法律规定的涉事企业列入黑名单,相关部门要重点监督,对企业形成有力的震慑。
食品安全大于天,只有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齐头并进,相向发力,食品安全问题才有望得到较好解决。就此次事件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企业最应该做的是找出问题原因,而不是急于“甩锅”,这才是一个企业该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