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力争1个潜伏期控制疫情传播 拆解中国动态清零几大招

原标题:力争1个潜伏期控制疫情传播,拆解中国动态清零几大招

从2至3个潜伏期控制住疫情传播,到力争用1个潜伏期(14天)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中国疫情防控策略越来越强调快的背后,是新冠毒株的持续变异和传播力的增强。

尽管目前对奥密克戎(Omicron)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这一新冠病毒变异株一出现,就迅速改变了多个国家的防疫措施,纷纷推出边境和旅行限制等举措。

当地时间1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在日内瓦表示,从她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已在全球至少3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世卫组织下辖6个区域都报告了相关病例。

前一天(12月2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刊登了一组“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专辑,一批身处抗疫前线的中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防控措施,以及如何实现快速、持续地围堵新冠肺炎。进而,这组文章也解释了,在当前的“动态清零”阶段,面对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尤其是传播力越来越强的值得关切的变异株(VOC),哪些防控措施需要继续,哪些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哪些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核酸检测、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辅助下,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暴发初期彻底消灭一个高度传染性的新发传染病。”12月4日,在该专辑的发布会上,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英国医学杂志》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唐金陵表示,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这些新技术的情况下,中国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成功地遏制住了新冠疫情,同时也为新冠疫苗和药物开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唐金陵表示,可以断定,当下一个新发传染病出现时,正确的行动策略将依然如此。

力争1个潜伏期控制疫情传播 拆解中国动态清零几大招

围堵策略应作为首选的初始应对策略

自去年初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经历了三个阶段——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的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到2至3个潜伏期控制住疫情传播的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从今年8月开始,力争用1个潜伏期(14天)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的“动态清零”阶段。

从2至3个潜伏期控制住疫情传播,到力争用1个潜伏期(14天)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越来越强调快的背后,是新冠毒株的持续变异和传播力的增强。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重要目标之一是减少疫情发生,这需要我们在防的水平上再提高一步。前期的人、物、环境同防部署和社会面防控的有效做法还需要坚持,疫苗接种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针对传播速度更快的变异毒株我们的措施还需要完善。

两年来,新冠大流行席卷全球,尽管各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还是造成了超过2.6亿人感染、522万人死亡。这其中,中国的确诊病例仅占0.05%。

专辑中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包括病例的主动发现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旅行限制、以及戴口罩、洗手等加强个人卫生防护等在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金陵表示,对于新冠病毒这样一个新的病原体,在疫情防控的第一个阶段,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唯一可用的工具,就是已经使用了数百年的公共卫生措施。“用这样的方法,中国3个月内控制了新冠疫情,并消除了本地感染。表明仅使用NPIs就可以消除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新发疾病。”

中国疾控中心陈秋兰、高福等人撰文称,在大流行的早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采取了围堵策略,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的本土传播,表明在暴发早期阶段仅使用NPIs就可阻断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新发病原体的传播。

包括核酸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NPIs更为有效,也意味着早期发现、隔离治疗每一位患者,强制隔离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从而进一步减少继发感染,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

在封锁前的武汉,每天只有200次核酸检测的能力,到了2020年1月28日,每天可以检测2000次,2020年2月上旬,每天可检测35000次。

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改变了武汉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据陈秋兰、高福等人的撰文,2020年1月初,武汉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5天,2月初缩短到5天。

陈秋兰、高福等人表示,中国的经验证明,在大流行早期阶段采取围堵策略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值得的。与缓疫(mitigation)策略相比,快速围堵策略的健康成本更低,有助于大流行期间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和正常运行。也因此,在应对未来具有导致大流行潜力且可能造成严重健康负担的新病原体,应努力尝试将围堵策略作为首选的初始应对策略。

在首次实现本土新冠病毒传播阻断后,中国后续几轮疫情,都与境外输入有关,通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中国仍采取积极的病例发现和管理政策,并基于风险评估,对中高风险地区,精准地采取旅行限制、大规模PCR筛查等措施。同时,开展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筛查和集中隔离检疫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输入性疫情的数量;并建立基于PCR检测的高度敏感的监测系统,包括对口岸人员、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常规开展筛查。中国采用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和多部门联合防控的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接追踪,并通过网格化的社区管理方式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12月3日,在哈尔滨市一高速公路入城口,工作人员对入城车辆进行查验。新华社。

12月3日,在哈尔滨市一高速公路入城口,工作人员对入城车辆进行查验。新华社。

大规模核酸检测和时空定位继续有必要么?

随着Delta的出现,中国对防控政策进一步精准化,包括提出时空重合的概念。整个防控策略中,调动了多个部门的力量,使得流行病学调查时间进一步缩短,以便管理传播周期更短的Delta变体。

另外,发现和及早管理无症状感染者,也是中国通过非医学防控手段快速遏制疫情的法宝。这其中,核酸检测和手机信息成为了防控的重要手段。而这也是公众质疑较多的方面,我们是否需要大范围核酸检测和时空重合定位?

答案非常明确,极为需要。

无症状和症状前传播是新冠疫情在其他各国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等认为,虽然关于无症状和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的比例存在分歧,但一系列系统评价和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但从未出现症状的人的比例从8.44%到39%不等。在中国,76%的血清阳性感染没有任何症状。对武汉市9702名随机选择的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泛免疫球蛋白检测呈阳性的532名参与者中,有82%没有出现症状。这凸显了主动病例识别无症状感染者重要性。

第一时间找出无症状,为了减少新冠肺炎的进一步发展。

据李立明称,一项分析研究估计,有48.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无症状时会继续出现症状。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病毒载量的问题,有一项评估发现,在12项研究中,只有两项报告无症状人群的病毒载量低于有症状人群;有四项研究报告称,无症状和有症状人群的初始病毒载量相似,但其中一项研究报告称,在随访期间无症状人群的病毒载量显着降低;五项研究报告说,无症状人群的病毒清除速度比有症状的人群更快,但一项研究报告称,无症状人群的病毒排毒持续时间更长。

11月17日,大连市玉华社区居民在核酸检测点外排队等候核酸采样。新华社。

11月17日,大连市玉华社区居民在核酸检测点外排队等候核酸采样。新华社。

此外,李立明认为,由于无症状的人没有身体不适而被隔离,可能会接触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传播。

因此,识别和隔离所有感染者,包括无症状者,对于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很重要。而核酸检测和手机定位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陈秋兰文中称,在核酸检测呈阳性后的一小时内,由当地公安和信息部门使用手机位置提供感染者的初步时空轨迹,在四小时内,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进行采访,以确认活动地点,并确定如何管理高风险场所和人群并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

复旦大学周艺彪等人撰文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中,中国综合采取了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和核酸检测等主要措施的精准化防控策略,有效、快速地遏制了局部地区的疫情反弹。其中,越早启动隔离和追踪,传播链将被切断得越快。而出现社区传播的迹象时,全员核酸检测是大规模筛查新冠感染者的重要手段,可帮助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效率,及时发现传染源。

11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上海虹桥火车站进行防疫宣传。新华社。

11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上海虹桥火车站进行防疫宣传。新华社。

大规模核酸检测对于缩短疫情持续时间、降低大规模隔离成本有重要价值。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有助于快速病例发现以及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追踪密切接触者,从而实现疫情的早期遏制。此外,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核酸检测,筛查无症状感染者有助于降低其传播风险。

不过,周艺彪等人撰文也提醒说,大规模检测也存在成本高、可能引发疾病传播风险、伦理等问题。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并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不断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等,实现当前疫情的控制和可能暴发的早期预防。

疫苗接种后要不要继续非药物干预?

截至11月29日,中国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人数达到11亿1050.6万人,接种率已达78.7%。

这个时候还要不要继续坚持“零容忍”?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等撰文称,对本地疫情传播的“零容忍”、各地输入性疫情迅速动态清零的政策,为中国灵活制定适合国情的疫苗接种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建立人群免疫力来巩固疫情遏制的成果,提供了从容的时间窗口。

但是,冯子健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取消零容忍政策的最后期限。如果取消零容忍政策,就需要达成一个人群免疫力的目标:即可以创造一个流行病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可以安全地放松或停用一些非药物干预措施,尤其是国际边境检疫措施。

冯子健认为,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的目标始终是将发病率、死亡率和社会经济损害降至最低。因此,取消零容忍政策的前提,是要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被感染的人进入社区但不会导致流行病失控;中国需要什么水平的免疫覆盖(以及在哪些人群中),可以使新冠病毒的传播不造成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是,单靠疫苗不太可能结束大流行。

11月19日,人们在美国纽约一辆新冠疫苗接种车外等候。新华社。

11月19日,人们在美国纽约一辆新冠疫苗接种车外等候。新华社。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张奕等人撰文称,使用高效的疫苗和达到预期的接种率是达到群体免疫状态的两个必要条件。从接种率看,目前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全球接种率均达到预期水平预计需要很长的时间;从保护效果看,变异株的出现带来了持续的挑战,如疫苗保护效果降低,甚至无法达到预期水平,群体免疫将无法实现,而接种第三针虽可提高保护效果,但也意味着提高全程接种率需要更长的时间。

文中称,如果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有效性下降到70%以下,则无法实现群体免疫,疫情暴发的风险将持续。因此,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漫长而不确定。

目前,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74%以上的欧洲地区,当前的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英国完成两剂接种的比例已达80.7%,但当前的日增新冠感染者仍高达48374例。

冯子健等认为,虽然新冠疫苗不能100%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但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防线。只有大力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才能安全地取消零容忍政策,而不会造成重大生命损失和社会损害。

同时,由于目前新冠疫苗接种后的突破感染不断出现,并随着病毒的持续变异,突破感染的增加,也从侧面角度反映了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在下降。

一项模型研究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如果放弃NPI,即使疫苗有效性很高,大流行也可能会再次爆发。

对此,唐金陵和李立明等撰文称,尽管有疫苗和新药的研发推进,但既定的公共卫生措施仍将是人类控制新冠肺炎和未来流行病的最佳工具。

张奕等人也表示,Delta株在全球的流行已经证实,在当前的接种率和疫苗保护效果的情况下,仅依靠接种疫苗不能阻断疫情传播,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仍十分必要。

不过,有专家认为,在公共措施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减少核酸检测覆盖的范围以及大数据的精准定位。

遏制新冠蔓延杜绝变异可能

借助于包括NPIs、核酸检测、疫苗等构建的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动态清零措施,中国遏制了新冠疫情在本土的蔓延,也使得新冠病毒在中国丧失了变异的机会。

不断变异,是一个单链RNA病毒亘古不变的属性。自新冠病毒出现后,其变异毒株就不断出现,且个别变异毒株引发了局部或大流行。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新冠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TAG-VE)召开紧急会议,评估新冠病毒变体B.1.1.529,并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OC),并命名为Omicron。

11月28日在南非开普敦的一条商业街上拍摄的民众。新华社。

11月28日在南非开普敦的一条商业街上拍摄的民众。新华社。

11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奥密克戎权威解读”中推测了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情况:(1)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累积了大量突变,通过偶然机会传播;(2)某种动物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溢出传染到人类。

虽然有专家认为,奥密克戎的出现是属于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的发生却有着必然。

首先,南非新冠疫苗接种率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微博中表示,南非的疫苗接种完成率低,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口比例仅仅24%,自然感染率4.9%左右,不足以构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截至到11月29日,南非卫生部确认该国累计确诊2963679例。

其次,南非有着超710万的艾滋病感染者。南非研究人员认为,奥密克戎的出现可能与该地区艾滋病高流行有关。奥密克戎是在一位艾滋病患者女子身上发现,该女子于2006年被确诊为艾滋病,2020年9月感染了新冠病毒。今年6月,南非研究人员在其体内发现了突变的奥密克戎。

奥密克戎的出现,前提是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给新冠病毒带来更多的突变和被选择机会,所以,如果不遏制其流行,新的变异毒株还会将继续出现。从阿尔法变异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毒株,莫不如此。

所以,可以提出的一个假设是:如果中国不采取动态清零及时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是否也会在本土出现新的变异毒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如果没有采取围堵清零的政策,按照全球的感染情况,中国会有4780万人感染新冠,会有95万人死亡。按照金砖四国的情况,中国会有5497万人感染新冠,会有114万人死亡。如果中国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和美国、英国相当,不采取围堵清零政策的话,中国的感染人数会在2.04~2.06亿人;如果按照英国和美国的发病死亡率,会有300多万人死亡。

在将发病率、死亡率和社会经济损害降至最低的同时,中国也并没有出现一株被世卫组织定义为VOC的变异株。

相关阅读:
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发生2.0级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 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落地在即 专家:为美长臂管辖提供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