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喜迎第九次党代会|发展建设成就巡礼之学科科研篇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双一流”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流学科的建设,不断优化科研管理体系,完善学术治理体系,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中,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01
学科布局渐趋完善,
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完善二级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增设药学、公共管理、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根据发展需求创建中医生命科学和系统中药学2个新型交叉学科,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依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培育行业急需学科中药监管科学。依托疫病研究院,培育国家急需学科中医疫病学。
成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实施“高峰-高原-培育”计划,分层分类进行学科建设。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获评优秀,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获评优秀学科数量最多。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中药学产生重点突破。中西医结合学科连续四年ARWU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居首。顺利通过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完成“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填报。
02
学科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学科平台水平进一步提高
遴选产生12个高峰学科、12个高原学科以及20个特色培育学科,遴选产生24位学科带头人。建设学科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完善“校-院-学科”三级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平台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学科建设来谋篇布局,学院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良乡校区综合科研楼投入使用,良乡实验动物中心在建,获批智慧中医药大健康北京市新型研发中心,实验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科研仪器设备逐步充实。
良乡校区综合科研楼
03
科技资源获取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成果产出日益丰富
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达到历史新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位居中医药院校之首。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累计达16.2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获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个,获评省部级科研基地12个。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项中药配方和关键临床技术实现转化。中医体质辨识标准首次进入国家公卫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连续四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第一,中国卓越期刊发文数位列软科全国高校排行榜第11位。
举办成果转化专场推介会
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成果转化中心,学校成果转化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类)。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入选2020年度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办公室试点单位。
04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丰富,
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新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1个,“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1个,“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1个,“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主动布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中医脑病研究院、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疫病研究院、孙思邈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威高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已形成以省部级实验室建设为龙头,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临床研究建设为支撑,多层次、多类型、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医文化蓝皮书》,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彰显了行业担当。贯彻落实“放管服”,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着力加强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持续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领先、国际影响卓越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批在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学科,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为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