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吉林农业大学19项科技成果荣获2021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
来源:吉林农业大学
近日,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关于2021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19项科技成果(主持13项,协作6项)获得2021年度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5项(主持3项、协作2项),分别是刘景圣教授主持的“杂粮健康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马红霞教授主持的“牛主要细菌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杨伟光教授主持的“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及新品种培育与推广”项目。二等奖11项,三等奖3项。
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坚持内涵式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谋划,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我校科研实力,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获奖项目
杂粮健康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主持人刘景圣教授
项目简介
我国杂粮产量居世界首位,吉林省是重要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杂粮除了提供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营养素外,还富含多酚、黄酮、花青素、膳食纤维等功能因子,是重要的健康食品原料。本项目在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下,历经7年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杂粮健康食品产业存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杂粮加工品质和营养特性研究,明确了不同组分对杂粮食用品质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杂粮功能因子改善糖脂代谢、抗氧化的作用机理,突破了杂粮食品加工关键技术,构建了“营养互补”和“协同增效”技术体系,创制了系列杂粮健康食品,并在企业进行推广应用,为杂粮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项目攻关期间,完成省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3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4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件,获得授权5件,制定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EI收录43篇。此外,在项目执行期间,建成了国家和省部级杂粮加工科技创新平台3个,项目团队入选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全国粮食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9名,专业技术人员82名,为杂粮食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牛主要细菌性疾病防控
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主持人马红霞教授
项目简介
近年来,牛主要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已给我省乃至我国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项目组针对牛主要细菌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构建了集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一体的有效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牛结核、副结核分枝杆菌ELISA检测,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磁珠富集,牛主要病原菌耐药基因Taq-man靶位突变检测以及牛主要病原菌耐药基因丰度高通量基因芯片检测等方法;研制了牛副结核分枝杆菌DNA疫苗、牛结核分枝杆菌亚单位疫苗、生防菌剂及新型抗菌肽制剂等防治药物,最终制定并优化了给药方案。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减少了上述疾病给我国特别是吉林省畜牧业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围绕上述工作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个;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件;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Top或JCR1区期刊8篇;累计影响因子46.7),EI收录论文1篇。
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创制及新品种培育与推广
项目主持人杨伟光教授
项目简介
优良品种是玉米增产的核心技术,是丰收之源,但生产上优异的、突破性的品种却很少。我校玉米育种创新团队经多年潜心研究,提出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高效循环体系、持续改良体系和高效测配体系,以此创制核心种质,育成优良品种,促进增产增效。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玉米育种技术理论与方法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推广及效益等方面。①玉米DH技术和加速进程方面,育成高频诱导系JS191、JS5-27,筛选高效加倍技术和精细育苗技术,创建规模化DH技术,结合南北穿梭、早代主测验种测交,创建高效循环体系。②新种质创新方面,以核心为重点的持续地改良,育成母本优良自交系J1490和父本优良自交系J9D207等,创建高效改良体系。③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与测配方面,创建以“3个优势群、2个杂优模式”为原则的高效测配体系。④新种质新品种培育、推广及效益方面,育成高产、高抗、高配合力的核心种质J1490、J9D207;育成高产宜机收、高产广适、高产高淀粉3种不同类型优良品种,3个品种在北方玉米主产区广泛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围绕上述工作,申请受理品种知识产权4项;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3篇;向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种企等单位提供了技术、材料,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