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壮美信念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两路”精神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让壮美信念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两路”精神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章文訾谦尕玛多吉
拉萨河畔,一座高大纪念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着“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这座有形的丰碑背后,是无形的精神丰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60多年前,十几万名各族筑路军民战天斗地、勇闯“生命禁区”,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两路”一通,犹如祖国伸出双臂拥抱西藏,更加须臾不可分。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这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点赞,也为西藏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传之久远的精神动力。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是在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的建设奇迹,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激情,体现了公路建设者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崇高精神和心系国家人民的无私情怀,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热血和汗水铸就的“两路”精神至今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壮美的奋斗奇迹。
《我们走在大路上》(油画)潘世勋
1.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筑路故事令前来参观的观众深受触动,许多旧物也见证着当年筑路的艰辛和不易。川藏公路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沿线多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地震、滑坡、泥石流、沼泽、雪崩等灾害频发;青藏公路要跨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青藏、川藏公路的建设队伍在筑路过程中喊出的一句著名口号,也是“两路”精神的特质。“两路”修建者在修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两条公路时,怀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对理想矢志不渝、对事业勇往直前,充分彰显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品质。
雪山见证,苍天铭记。筑路大军流下的汗水与泪水交融在一起,两条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天路”如圣洁的哈达铺在这苍莽的“世界屋脊”上。
如今,川藏线、青藏线上,依然流传着筑路英烈的故事。
被称为“川藏公路第一险”的二郎山海拔虽然只有3400多米,但因其独特的气候被当地人称为“阴阳山”。阳面是高寒干燥气候,天气常常晴好;阴面却十分潮湿,当年施工时正值夏季,雨水很多,还时常夹杂着雪和冰雹。
当时的筑路军民,只有铁锤、钢钎、十字镐等简单的工具。在二郎山的绝壁上,战士们把自己吊在半山腰,一人扶着錾子,一人挥舞铁锤,以每公里牺牲7人的巨大代价,硬生生在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路。
在雀儿山工地,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他对前来抢救的医生说:“我伤得很重,恐怕不行了,别给我打针了,为国家省一针吧!”
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最短的时间,“两路”修建者心系国家与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经受住了艰难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双重考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曾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五个字。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头一定要朝着拉萨的方向。”
倒下的是英雄,铺就的是道路,铸就的是丰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无数平凡英雄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英灵回眸应笑慰,身后自有擎旗人。
从青藏公路建成起,公路沿线就驻守着一支养路队。几十年来,一代代养路职工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与塌方、泥石流搏斗,在风雪弥漫的寒冬与冰雪抗争,无私守护着这条“大动脉”。
30多年前,时任雅江兵站副站长的马柯长执行任务时坠入山谷,马敏和马志辉兄弟俩永远失去了父亲。兄弟俩长大后,又主动要求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雅江兵站继续战斗。
在川藏线雀儿山路段,被誉为“雪山铁人”的养路工陈德华立下誓言:“我就是死了,也要化成个路标,戳在这山上!”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早已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2.顽强拼搏甘当路石
在西藏昌都八宿县的川藏公路怒江大桥旁,矗立着一座老桥墩,往来的车辆经过时会不约而同地鸣笛致敬。
听当地的百姓说,当年一位战士修桥时不慎掉入了正在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如今,旁边的第二代怒江大桥修起来了,老桥墩依旧没拆,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每到清明节,当地百姓都会在桥上系上洁白的哈达,纪念筑路英雄。
“两路”修筑之初,我国正处在一穷二白、积贫羸弱的状态,尽管当时国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例很高,但如何打通前往西藏的“天路”,仍是摆在全体筑路人面前的巨大难题。
由于西藏地处偏远,运送补给十分不便,“两路”建设者们的物资供应时常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筑路大军只能睡在雪地上。在极度缺乏人力、物资的条件下修筑公路,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当时在“世界屋脊”修建“天路”,还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建设经验,但这两点恰恰受到历史条件的严重制约。面对这种情况,筑路部队勇于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资料显示,川藏公路施工支队第十八中队,在两天中就有54个人提出合理建议25条,被采用的有6条;第二十四中队战士伍绍云试做的单人打夯机将工效提高了306%……
在筑路大军的共同努力下,1954年12月15日,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用镐、锹、锤三样“武器”穿越了25座雪山,仅用7个月零4天就修筑了从格尔木通往拉萨1200公里的青藏公路,结束了青藏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落后交通运输方式,在荒芜的藏北建设出一座座现代化城市。
“我们家有八个人现在都在交通行业工作,我父亲是当年修筑青藏公路时的运输工,据他回忆,当时西藏一条公路都没有,战士们拿着铁锤、钢钎、铁锨等简单工具,要征服的却是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和奔腾的河流。”青藏公路格尔木公路总段养护工人张玉林说,从当年的拉架子车到靠畜力、拖拉机,再到如今机械化养护公路,养护工们住上了楼房,可以洗热水澡,有新鲜蔬菜吃,还用上了现代化网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筑路人、养路人的壮举,才有了如今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的青藏公路,它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在公路时代,它承担着85%以上的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来,随着公路、铁路、机场的开通运营,功能齐备、联络紧密、四通八达、安全可靠、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把西藏和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西藏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4%、76%;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昌都邦达、林芝米林、日喀则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线机场建成,国际国内航线达140条,通航城市66个……
放眼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以16.1万公里的通车里程稳居世界之首;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241个,年旅客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以上的通航机场27个……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把修好的路留给别人,把没有路的地方留给自己。”正是无数交通运输建设者们用自己勇于担当的坚韧意志和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让“两路”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西藏拉萨拉林公路沿线油菜花和青稞地田园风光。新华社发
3.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从来没人走过的雪山上修起了公路,从前搭着帐篷的地方也盖起了楼房,藏族人民站立在红旗下,跟着英明的共产党,建设着家乡,我们的家乡,我们生长的地方,叫我们怎么不歌唱。”提到“两路”,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罗念一创作的这首《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多年来,这首歌曲在藏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思想播种在西藏大地上。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民族政策。根据史料记载,在“两路”修筑过程中,中央要求进藏部队“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要避免物价上涨引起波动,不能向群众大量采购粮食,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
正因如此,战士们在进藏、修路过程中,时刻不忘为藏胞做好事。可以说,“两路”的通车是筑路部队和汉藏各族民众共同奋斗的成果。两万藏族民工参加筑路,他们与解放军战士携手修路架桥,结下深厚友谊。
在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先后评选出6000多名人民功臣和模范工作者以及200多个先进集体,有3000多名英烈长眠雪山,他们集中代表了筑路大军对藏族人民、对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一片赤子之心。
“藏族同胞们除了直接参加筑路外,还组织庞大的牦牛运输队,日夜不停地翻山越岭,给筑路工地运送各种物资达60万驮。”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苗国厚表示,当时的藏族工人队长扎西多吉积极参加运输工作,并十分爱惜运送的物资,处处以身作则;藏族女工人曲美巴贞、央尼、白珠等,也都是当时为人传颂的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两路”。
60多年来,“两路”像两条飘落人间的洁白哈达,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也让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西藏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5.78亿元,比1959年增长2192倍;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763.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25.96亿元,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切实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走上了致富路。
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值得珍视的,还有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往前奔、不让一个掉队的情谊和民族精神,被誉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的其美多吉就是其杰出的践行者之一。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的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驾驶邮车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运送邮件,累计行驶里程14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在邮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哪个民族、来自哪个地方,其美多吉都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在雪线邮路上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共同经营好我们团结、稳定、和谐的家园。”其美多吉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紧地抱在一起。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