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新文科!华东师大5项入选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
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华东师大五个项目入选!
在“扎根中国大地,
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
华东师大充分发扬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
以理念创新引导制度创新,
凝聚具有师大特色的
新文科建设内涵,
推动传统优势人文学科
在新时代、新格局下的创新发展。
华东师大首批入选
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培养新文科卓越人才
华东师大这样做!
华东师大新文科人才培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超越知识点传授的思维和能力教育,培养文科卓越人才。
以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等多个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为抓手,创新拔尖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
2019年,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0个专业开设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其中“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在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哲学等5个专业启动强基计划。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双学位”招生培养项目,助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截至2021年9月,共推出了7个双学位项目:金融学+统计学、新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深入推进大类培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有效整合各学科专业优势资源,为文科人才培养提供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视野、问题意识和学术训练。
以文史哲为例,在文史哲三个专业实施一年级大类联合培养与后三年进阶式培养,目前已打造6门文史哲跨学科大类必修课程和若干门跨学科大类选修课程。学分修读方面,跨学科大类必修18学分,大类选修8学分。
此外,推进文史哲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心理语言学、中文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实务、GIS与历史研究、大数据挖掘与e考据、科学史与科学方法、意识研究等)、跨学科讲堂、跨学科系列对话、文史哲师生共同研究项目、跨学科工作坊等形式和内容,促进文科学生了解理工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开阔学术视野。
构建“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育人体系,为文科人才培养建立新的课程规范和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整个体系犹如金字塔型,其中“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位于塔尖,旨在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引导学科交叉融合,从不同学科的历史发展中汲取“思维自由”的养分,已累计开设20门次,修读学生近600人。
同时,立足培养世界一流文科人才的定位,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新制定“全育人”培养方案;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最新最前沿发展,强化创造意识培养;鼓励研讨式教学,加强智能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华东师大构建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依托虚拟教研室开展“智能+”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以教育模式的深刻变化培养面向未来世界的新文科人才。
一是开展以提高数据素养为目标的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二是加强数字化新技术在文科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落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文科实验室建设,推动跨学科共享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三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跨学科虚拟教研室建设,重点建设强学生思维训练。
实施实践导向的双创教育,以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为核心,孕育“教育家情怀,企业家精神”的新文科双创文化。
开设实践导向、沉浸体验式、任务清单型文科创新创业实验班,打造 4I(I look\I think\I do\I can)一体化双创实践实验基地,探索创建文科创新创业实验区;全面推进思创融合、大力推进专创融合、分类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为目标,构建师大特色双创课程体系;推动以赛促学,以提升学生解决题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为导向,完善赛创融合育人机制。
华东师大双创教育体系
未来,华东师范大学还将继续聚焦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跨学科研究、文科卓越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来源|教务处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