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医美避坑,除了强监管还需要什么?

原标题:医美避坑,除了强监管还需要什么?

认清本质,让医美归医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轻医美行业研究及产业链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50亿元。

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医美行业在保持高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暴露出了资本逐利和盲目扩张的发展弊端。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平均每一年有2万起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

11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依法整治制造“容貌焦虑”等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

《指南》的出台,释放出国家严格监管的决心。

事实上,有效的监管体系除了自上而下,更应该自下而上,联合行业各方从业者共同构建健康的行业环境。

技术“破圈”

与印象中胸部填充、肋骨隆鼻等“大刀阔斧”的传统医美不同,近年来,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间的“轻医美”备受欢迎。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市场规模已达1520万人。

与此同时,随着医美行业相关技术的提升,医美的产品品质和功效不断增加。但是大部分医美产品依然来自海外,国内医美上游技术研发需要破圈。

2021年,以再生材料聚左旋乳酸(PLLA)为代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技术成果转化,轻医美从“填充时代”向“再生时代”发展。

医美避坑,除了强监管还需要什么?

早在2004年,聚左旋乳酸就已经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艾滋病人的面部填充材料,后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于2009年被FDA批准用于人体美学填充。

但多年来,我国再生材料在医美领域的产品应用一直处于探索阶段。面对逐年增长的注射产品市场需求,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多由假货和水货构成。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市面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只有33.3%,有3.5%的医美用户注射过非合规童颜针,估算对应用户数量及出货量,估计2020年国内童颜针水货已有近10亿出厂规模。

目前再生类材料已成为打开轻医美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预计2025年再生类注射产品市场规模达32.1亿元。如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必须以品质为基础,对产品的安全性、后续效果的展现,医生临床使用的便利性予以足够重视。

2021年,圣博玛旗下的艾维岚“童颜针”、华东医药的少女针、爱美客的濡白天使相继获得注册证。

作为国内首款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三类证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艾维岚“童颜针”的研发过程历经七年。在原材料设计、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开展了无数次的探索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填补了我国再生市场的空白。

据圣博玛研发部长、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崔立国介绍,该产品采用纯天然植物发酵乳酸聚合而成的聚左旋乳酸(PLLA)作为主要原料,注射后在体内分解为左旋乳酸,与人体中天然的乳酸完全相同,能够有效激发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激活自体胶原再生以填补凹陷部位。

再生材料在我国医美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体现了我国在高分子生物材料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能力,为全球医美再生时代的到来贡献中国力量。

医美归医

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当前有“面部年轻化”需求的用户数量已近千万,医美抗衰用户约占医美总用户规模的64.36%;2021年1-9月,新氧平台关于“童颜针”的搜索数据增长高达300%。促进自体胶原蛋白再生和可完全降解,再生材料上市后,求美者对此持拥抱态度。

但是与此同时,部分求美者对正规的医美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信息不对等的结果就是很容易被黑医美话术“种草”。

医美的本质是医疗,是让人健康地变美。因此求美者要建立科学理性的求美观念,面对“伪科普”“伪种草”时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推动医美归医,更主要的是需要医美行业的各方加强自律监管、合规发展。医美“行业乱象”频发的原因,部分是因为正规医美机构对于线上客诉和品牌建设关注度不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主动营销,宣扬正确的医美观。

针对这个问题,在之前举办的一场再生材料前景论坛中,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整形美容外科主任石冰表示,上游厂家和临床医生应该紧密结合,共同促进产品的使用共识和规范化指南的形成,最终让求美者受益。

作为科研人员,崔立国认为,科研人员要守好初心,做好内功,严格控制产品的品质。“医美是一个建立在健康人群之上的医疗手段,所以我们首先不能危害到人的健康,这是一个底线逻辑。”崔立国说。

Mob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规模已达到1807.3万人。医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加强监管,更需要每一个从业者承担起责任,共同做好这1800万求美者的“守护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责任编辑:王珊珊

相关阅读:
青海省曝光8起疫情防控期间价格违法典型案例 中国首条直通中越边境口岸高铁全线隧道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