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专访|“病毒侦探”:跑赢德尔塔!
无声的“战疫”还在进行中。
在北京本轮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昌平区,疫情流调组就设在十三陵水库东南角的北京地铁度假村内。
酒店二层,数个会议室被临时辟成工作区,10月22日以来,由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抽调骨干成员组就的50人市级流调组就驻扎在此,冲在病毒追踪的第一线,负责病例流调、风险点位排查、密接判定等紧要工作,以指导昌平区开展后续处置。
如今,这群“侦探”已经接续奋战了一周多。作为这支“病毒侦探队”的组长,43岁的杨鹏更是一天到晚忙得像个陀螺。
在这场“德尔塔阻击战”里,杨鹏总结,从流调的角度来说,“调得快、控得快、检得快”是战胜德尔塔的九字要诀。
连夜从丰台“转战”昌平
10天没刮胡子,衣服整周未换洗
10月29日早上10点多,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见到杨鹏时,他刚刚挂了一个电话,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一张A4纸上写满了这通电话的关键点。
没来得及喘口气儿,他又开始拨打下一个电话沟通信息。这一早上,杨鹏淹没在各种电话、微信消息的轰炸里,此时他已经忙碌了5个小时。
作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市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领域专家,杨鹏数次与各类病毒“交手”:曾在西非抗击埃博拉,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就一直奋战在防控一线,参与北京新发地疫情、顺义聚集性疫情等重大疫情处置……
10月18日,丰台区出现德尔塔变异病毒,身经百战的杨鹏再次第一时间披甲上阵。待丰台疫情平稳后,10月22日凌晨,他又马不停蹄一头扎进昌平疫情防控指挥部,担任市级流调组的“技术指挥官”。
疫情之下,个人形象早已顾不上了。此时站在记者面前的杨鹏略显疲惫,眼袋有些厚重,一圈黑黑的胡茬爬满了下巴和嘴角。他这次临时上阵忘了带剃须刀。“胡子10天没刮了,身上的衣服也穿了一星期。”低头上下打量了一番自己的“狼狈”模样,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一阵困意涌上来,杨鹏走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掬一捧冷水在脸上胡乱涂抹了几下,旋即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50人分工有序各守战线
做流调、摸排风险点位是核心
杨鹏带队的50人流调组成员,均是来自市、区两级疾控部门的精兵强将,大家分组作战,其中10人负责综合指挥,15人负责给风险人群做流调并撰写流调报告、上传下达。另外25人则根据流调报告外出进行现场勘查,核实风险点位、进一步判定风险人群。
做流调、摸排风险点位、找密接,正是杨鹏和队员们的核心工作。在此基础上,更新风险点地图、做好风险评估,是作为判定风险人群、指导现场管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依据。
酒店的二层是杨鹏每天穿梭无数次的地方。
“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会场内,一场会议从10点开到了11点多,其间时不时传出激烈的讨论声。会场隔壁就是流调组的工作室,10余名流调人员分坐在会议长桌两侧,他们噼里啪啦不停地敲击着键盘,核对、填写流调信息。
每一天,这些流调人员都要把当天的流调情况梳理清楚并汇总,以备风险点位排查,落实好人员管控。
走廊尽头的一间大会议室,是“风险点位现场排查组”工作区,这里相对“冷清”,只有寥寥几人在盯着电脑处理信息,这个小组的大部分成员都已经出现场去排查风险点位了。
在办公室中间的空地上,一张昌平区地图平铺在地面上,供工作人员参考。会议室的一角堆满了一箱箱的泡面、火腿肠、卤鸡蛋,记者注意到,许多箱子已经空了。
一有疫情响应“提速”
调得快、控得快、检得快
10月18日,杨鹏是被临时派上“战场”的,随即无缝切换到“战时状态”。
“前期在国内其他省市出现德尔塔病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前制定了防控方案,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了技术指南。今年7月底8月初,北京首现德尔塔病毒时就已经实战过了。”对于本轮第二次正面迎击德尔塔,杨鹏心里有底。
德尔塔病毒十分狡猾,其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毒株载量高、传播能力强,相应地,对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相关区域采取的措施也都随之“升级”了。
杨鹏说,首先就是响应“提速”了:“一旦有病例报告,立刻调查病例情况,快速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给风险人群做核酸检测,快速初筛一遍,查出潜在的感染者,并立即开展流调。就是要调得快、控得快、检得快,其实这几项工作几乎同步进行。”
“以前是病例报告之后再对病例进行流调、追踪密接,这样根本追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近期就有个病例,10月25日、26日核酸检测结果还是阴性,到了27日核酸Ct值为32,28日Ct值就只有15了,病毒量越高Ct值越低,这个病毒复制变化得非常快。这促使我们必须‘以快制快,未雨绸缪,提前响应’。”杨鹏说。
因此,当昌平区宏福苑社区出现疫情,杨鹏10月22日凌晨就从丰台赶到昌平,迅速组建流调组对病例展开调查,第一时间掌握病例居住地、活动涉及点位。
10月22日上午,病例所居住的宏福苑社区即被划定为风险小区进行封控,并同步开展小区全员核酸检测。此时,流调组也同步在小区里做流调,摸排谁是密切接触者、谁是高风险人群,实行分级分类管控。
在杨鹏看来,对付德尔塔既要有大的战略思维,以快取胜,也得有小的战术策略,各个环节同步推进。
对待风险人群如下棋
“走一步要往前看两步”
目前,对于风险人群的判定更为严格、细致。
杨鹏说,针对德尔塔,现在对密接的判定是:以发病或检测阳性前4天,包括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同时段及之后3小时内在同一通风不良、空间密闭场所的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3小时内出现在可能造成污染的小区或公共建筑物的人员作为高风险人群,这些都要做严密排查。
同时,本市对密接、次密接人群也做了“提级响应”:将具有较高被感染风险的密切接触者按照确诊病例来流调,而具有较高风险的次密接人群按照密接的标准来流调、管理。杨鹏打了个比方:“就像下棋,下完一步,我们提前想好了接下来两步该怎么走。”
“比如这回昌平区一名女性病例被确诊,其共同生活的丈夫就是密切接触者,因为感染风险高,这名丈夫就按照确诊病例的要求来做流调。我们提前了解这名丈夫的活动轨迹,精确到每一个时间段,全面掌握了其接触的风险人群,一旦丈夫被确诊就可以立刻管控相关人员。如此一来,从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在最大范围内把潜在的风险人群全部纳入管控范围。”杨鹏说。
排查风险点位206个
挨个查扫码、看监控、翻记录
本轮疫情前期,随着病例陆续出现,病例所涉及到的风险点位也在持续增加,从一开始的几十个、100个、150个、190个,再到后来的206个,都是市级流调组的成员们没日没夜摸排出来的。
出现场做风险排查,是市级流调组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也是划定密接和风险人群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一些病例居住的小区,还要根据风险排查情况,去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类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重点场所风险人群判定是个“技术活儿”。
杨鹏说:“进入现场,先查看建筑物内的环境,比如在一家餐厅,如果是个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那么相关时间段内的整个餐厅人员都要判定为密接。若现场是个能容纳500人的大餐厅,通风状况良好,那么就要仔细摸排病例在餐厅内的通行轨迹和接触过的人,包括找到病例坐过的位置及周边的人。”
寻找风险人员同样也是个“大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查健康宝、出入登记、视频监控,甚至动用街乡镇的力量挨个打电话核实,“掘地三尺”也要把风险人员找到并落位管控。
杨鹏还强调了一点:在排查过程中,关于密接人员和风险人群的查找,不同的场所查找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健康宝扫码落实严格的地方可以直接查健康宝。有的场所没有严格规范扫码,只能查出入记录,或者是查看监控视频,以及上门开展‘敲门行动’等等,这些方式则需要流调人员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因此,他再次呼吁,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相关场所一定要做好测温扫码工作,也请广大市民积极配合。
目前疫情形势趋稳,队员外出排查的任务有所下降,但大伙儿一刻也不敢放松。除了排查一些零星的续发病例之外,杨鹏还要与队员们反复核对前期工作,查看是否存在疏漏之处。
通宵达旦是常态
只想把工作干得快点、再快点
本轮疫情刚开始时形势迅猛,市级流调组成员基本没有时间休息。为了抢时间、抢速度、抢在病毒前头,流调组的成员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向前冲,会议室里凌晨时分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是常态。
“为了及时处理信息,有的队员一天只睡两小时;出现场排查风险的队员常常一整天都顾不上吃饭,有的地方情况复杂,需要花好几个小时查看视频监控;还有的同事熬夜作图,眼睛都熬出了血丝……”杨鹏说,大家都已经一周多没回家了,却还是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只想把工作干得快点、再快点。
一阵没日没夜的忙碌后,这两天杨鹏和队员们稍稍有了喘息的时间。10月31日0时至24时,北京市无新增病例出现。
根据此前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本市已报告感染者有3个独立传播分支。目前,丰台传播分支和昌平传播分支的疫情形势趋于平稳,但第三个分支涉及丰台、海淀、昌平关联聚集性疫情传播分支中的部分风险点位还在排查中,部分人员还需要管控。
杨鹏和队员们依然紧绷着心里的弦,所有人“枕戈待旦”:“因为风险依然存在,不排除有从外省市重新输入的可能,再加上境外疫情仍然高发,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我爱人工作也很忙,还要照顾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也会给我发来信息,我真的是顾不上看。”杨鹏满脸愧疚地说。
对于战胜疫情杨鹏很有信心,“我们是一支久经考验的队伍,但绝不会放松。疫情应对是从政府到社区、从专业技术人员到广大居民的全方位、全社会动员。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一定会守土有责,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及时提出防控建议。”
采访还没结束,杨鹏的手机又响了,是区里来的电话。道别后,他捏着一沓A4纸和一支笔快步冲出酒店大门,匆匆奔赴另一个会场参加疫情研判。
[人物档案]
杨鹏,男,43岁,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市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领域专家。
先后荣获过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
曾作为首批公卫专家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为指导当地疫情防控特别是实现华人零感染作出贡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制定疫情防控政策建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为科学、精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