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着眼区域疫后复苏,“三十而立”的中国东盟合作应向何处发力?

原标题:着眼区域疫后复苏,“三十而立”的中国东盟合作应向何处发力?

中新社北京10月27日电题:着眼区域疫后复苏,“三十而立”的中国东盟合作应向何处发力?

中新社记者郭超凯黄钰钦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第2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26日以视频形式举行。围绕双方下阶段合作,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提出多项倡议,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提供新动力。

外界注意到,中方的倡议着眼于疫后经济复苏的现实问题,从明确合作机制到寻找合作抓手,站在“三十而立”的关键节点,明晰了面向未来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向与路径。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发展鸿沟不断扩大,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对此,中方在倡议中提出,要深化发展战略对接,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做活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疫情对东盟国家内部的冲击各不相同,经济基础薄弱和以旅游业为支柱国家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和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洁指出,“如何尽快弥合发展鸿沟并实现疫后经济复苏是地区国家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和东盟发展战略对接的新契机。”

在观察家看来,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和东盟深化合作需要机制性框架发挥“提纲挈领”作用。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到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后续谈判联合可行性研究,再到开展中国东盟“多国多园”合作,中方在倡议中为双方合作框架梳理出明确思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畅分析称,有章可循的合作框架将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实践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双方都可以遵守的规则。机制性的合作框架也会为双方建立比较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双方形成充分共识,将合作更加深入平稳推进。

有合作框架作为制度保障,未来中国与东盟在疫后经济复苏合作上,又应向何处发力?外界注意到,此次中方提出的倡议明确了两大关键点——创新驱动与绿色合作。

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眼创新驱动,中方倡议建设联合研究平台和创新创业合作基地、规划数字经济合作重点、开展地学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等。

“观察中国与东盟贸易构成可以发现,双边贸易在传统产业方面的增长潜力越来越有限。”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指出,“未来要提升中国东盟的经贸关系,就需要共同发现新的增长领域。以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领域,将有望成为中国东盟在疫后经济复苏合作上的新抓手。”

张洁进一步表示,以创新驱动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将为中国和东盟在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也将有助于双方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着眼绿色合作,中方提出双方可通过加强红树林保护等合作,助力维护全球与区域生物多样性,推动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换升级,打造绿色工业园区等。

郭延军分析认为,绿色合作一直是中国东盟的优先合作领域,现如今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疫后经济的复苏过程中,中国和东盟在绿色发展上的合作,无论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本身,还是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都具有现实意义。

刘畅举例指出,红树林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承认的碳汇,双方加强红树林保护,一方面是保护环境生态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作为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中国和东盟未来绿色合作的前景广阔。

从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到2003年将双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如今“三十而立”,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30年间扩大了85倍,并实现了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面向下一个三十年,从明确合作机制到寻找合作抓手,中国与东盟疫后经济复苏的合作路径已清晰可见。(完)

相关阅读:
香港立法会通过修例评审电影须考虑国安元素 国常会: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税款全部缓税、中型企业按50%缓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