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贷款大幅增加,为何企业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密集出台政策,问题得到缓解。2020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1%,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获得感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仍然存在。此前,江苏省银保监局局长熊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江苏信贷总量已经较大,但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调研,银行贷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存在。
这种贷款大幅增加和许多企业感受存在反差现象说明,融资难融资贵还存在难点堵点问题。当前至少两大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一、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化叠加先还后贷一刀切问题
(一)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化,和制造企业最重要的定额流动资金需求脱节。
据某市连续两年对近200户制造企业调查,一年期贷款约占全部流动资金贷款的96%。
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的特点是,企业不仅有临时性贷款需求,更重要的是中长期定额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定额流动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最低需要、需长期占用的流动资金。例如啤酒生产企业每万吨啤酒生产能力需要300万元流动资金等。定额流动资金类似于“最低生活保障”,不足就会造成资金紧张、甚至减产停产。
制造企业因定额流动资金需求申请贷款,银行应当提供中长期贷款。因为绝大多数企业一年的利润不足以偿还贷款,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实现的利润才能归还。若发放一年期贷款且到期收回,势必造成定额流动资金减少,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正因如此,美国小企业局合作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一般7年至10年。
但相当长时期以来,银行忽视了制造业定额流动资金需求,对多数企业只单一提供短期贷款。过去常见批评企业“短贷长用”,这是不公平的,因为银行中长期贷款产品缺位,主要责任在供给侧。严格来讲不是“短贷长用”,而是“长用短贷”。
(二)先还后贷一刀切仍然突出。
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化脱离制造企业需求,属于期限错配,存在重大风险;但可以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来缓解,以延长贷款期限。例如日本银行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到期展期,实际上成为中长期贷款。
又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邮储银行浙江乐清市支行通过无还本续贷(主要是借新还旧)解决期限错配,期限可以五年。但目前展期和借新还旧难仍然是突出问题。有些银行内部贷款分类存在“一刀切”问题,把展期列为关注,导致基行缺乏展期的积极性,要求企业先还后贷。小微企业虽有无还本续贷政策,但有的银行政策落实不到位。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19年全行无还本续贷户数只有两户。
(三)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化叠加先还后贷,给企业带来两大危害。
贷款期限短,又要先还后贷,企业就难了。
第一,大幅度增加倒贷成本,造成融资贵。一是增加过桥成本。如果到期贷款额度大,制造企业为了保证定额流动资金不减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不得不求助过桥资金,大幅增加过桥成本。民间借贷姑且不论,疫情期间有的地方政府性转贷基金年化利率超过15%。二是人为增加还贷续贷手续,浪费大量时间成本。某企业近5年平均贷款余额约3000万元,平均年净利润近500万元;按照企业盈利能力,银行应提供6年期贷款,但目前均为1年期贷款;6年给企业增加5次还贷续贷,每次倒贷都需一个月办理授信手续。某企业2020年末21笔一年期贷款,平均每月倒贷两次,最多四五次,企业专门拿出财务人员办理倒贷。此外,还有隐性成本。某小微企贷款余额约4000万元,平时账上要预留500万元专门用于倒贷,占贷款的12%。
第二,资金“断档”,甚至资金链断裂。先还后贷存在时间差,有资金“断档期”,少则几天,多则一两个月。如果一笔大额贷款到期或几笔小额贷款集中到期,银行续贷不及时或者不续贷,就容易因定额流动资金大幅减少、“失血”过多而资金链断裂。
正因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化和先还后贷叠加造成的倒贷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始终没有从整体上解决,企业自然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这就是贷款大幅增加和许多企业感受存在反差的背后原因。
二、无抵押物贷款难问题
2020年全国信用贷款增长超过30%,但许多企业仍然反映在抵押物上贷款“卡壳”。2020年6月份李克强总理视察烟台,山东十二学教育有限公司当面向总理反映,因没有抵押物,500万元贷款解决不了。据北京某课题组2020年下半年对88家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问卷调查显示,有将近四成的企业表示因缺乏抵押物,较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三、对症下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两大“堵点”问题
(一)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
首先,要根据制造企业最重要的定额流动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从源头上解决银行抽贷、倒贷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曾在2020年“两会”建议,将70%短期贷款置换为2-3年的中期贷款,帮助民企从周而复始的还贷、申请和续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办企业上。
在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银保监局发挥监管引领作用,引导银行增加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到2021年三月末,浙江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占全部流贷的34%。又如山东德州市创新开展“主办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模式,把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纳入主办行服务重要内容,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信部予以转发。
其次,对银行机构增加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给予政策扶持。建议央行安排三年期专项再贷款,引导鼓励银行机构发放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各级工信、财政部门对银行发放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予以风险补偿;监管部门将增加制造业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纳入对金融机构评价考核。
再次,完善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政策规定,改变现行单一的半年一次还款的做法,恢复过去既可以分期还款也可以一次性偿还、由企业和银行协商灵活选择还款方式。
引导银行增加中长期贷款特别要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要大幅增加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引导银行机构增加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美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贷款7-10年,“敢贷”、“愿贷”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小企业局提供担保。
(二)大幅增加无缝续贷,缓解期限错配和资金“断档”问题。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银行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企业普遍短期贷款用于定额流动资金、期限错配严重和直接融资不发达的国情,要认识到借新还旧和展期是缓解期限错配、使贷款期限趋向科学合理的重要形式;有利于避免企业资金“断档”,服务实体经济。目前这种先还后贷僵化的做法,不仅带来融资贵和流动性风险,逻辑上也自相矛盾。银行大多数正常类短期贷款,企业还贷后银行还会续贷,还贷就是走形式。既然会续贷,说明企业符合贷款条件,银行就应搞好服务,通过借新还旧或展期无缝续贷。如果不符合条件,就干脆不要续贷。先还贷、间隔几天甚至一两个月再续贷,造成企业资金“断档”、让企业拆借高息过桥资金,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客观上是折腾企业。
第二,大幅增加无还本续贷和展期这两种无缝续贷业务。原则上正常类贷款,都可提供无缝续贷服务。当务之急要解决无还本续贷工作不平衡问题,将无还本续贷政策落地。到2021年六月末,浙江无还本续贷余额达5400亿元,比去年增加1倍,余额和户数均居全国第一。山东禹城市农商银行无还本续贷覆盖面超过60%。但是一些地区和银行占比严重偏低,应对标先进,查找不足,大幅提高无还本续贷占比。纠正展期一刀切列入关注做法,积极通过展期无缝续接贷款。展期是化解期限错配最便捷的方式。
第三,完善监管政策,疏通缓解期限错配渠道。出现系统性倒贷难题,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目前借新还旧一刀切列入关注、短期贷款展期累计不能超过原期限的政策,不符合普遍短期贷款用于定额流动资金、期限错配严重的国情,基本堵住了缓解贷款短期化、期限错配的途径,造成银行抽贷、过桥成本高等一系列后果,亟待完善。建议立即修改《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恢复2000年区别对待政策,即只要符合生产经营正常、属于周转性贷款等条件,借新还旧列为正常贷款。
建议立即修改《贷款通则》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一年的规定,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可以5年。只要借新还旧和展期政策符合实际,改变一刀切做法,银行抽贷、倒贷成本高风险大这两个老大难问题可基本迎刃而解。
第四,将无缝续贷纳入监管评价考核,不是笼统的考核包含先还后贷资金“断档”的续贷。
(三)大幅增加政府担保机构信用保证,缓解无抵押物贷款难问题。
解决无抵押物贷款难有两个途径:一是银行信用贷款,二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提供信用保证。目前突出问题是“一手硬一手软”——银行信用贷款大幅增长,政府性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却“打酱油”。
政府性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它们认为,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问题,必须用“看得见的手”克服市场失灵,由政府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成立财政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保基金,专门为生产经营正常、唯独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获得贷款,有效破解了抵押物难题。又如日本各都道府县都成立了政府出资为主的地方信用保证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近年来,国家已连续出台政府担保机构信用保证政策,解决无抵押物贷款难问题。2019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政府性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可取消反担保”。疫情发生后,央行、财政部等联合发文,要求政府性担保机构“应取消反担保要求”。2020年4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出措施,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取消资产抵(质)押要求。浙江台州成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到2020年10月末,在保余额超过100亿元,放大十倍。
但目前突出问题是除浙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政府担保机构基本没有落实国家取消反担保政策,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或反担保企业。
2021年某市《电视问政》报道,某企业符合其他贷款条件、唯独没有抵押物,跑了三家银行都没有拿到贷款。记者找到该县注册资本一亿元的国有担保公司,但担保公司也要抵押物。不仅如此,该担保公司2018年以来只办理了1笔业务,财政出资大量闲置。信用保证业务空白、担保资源大量闲置是普遍性问题。全国融资担保机构2019年末实收资本1.17万亿,仅放大2.3倍。
按放大5倍、50%用于单户100万以下市场主体信用保证计算,全国担保机构信用保证资源闲置约1.6万亿,约160万户小微企业因此无法享受信用担保政策。大多数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开展信用保证业务是银行信用贷款大幅增加、中小企业仍然反映无抵押物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破解无抵押物贷款难问题,当务之急要解决政府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打酱油”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性担保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取消反担保是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重要政策;是用好“看得见的手”、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体现。目前这种作为企业的银行机构能够大幅增加信用贷款,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担保机构信用保证反而“打酱油”的状况,不合乎逻辑,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
二是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要大幅增加信用担保规模,三年内担保倍数必须至少放大5倍,首先把1.6万亿闲置信用担保资源利用起来,帮助约160万户市场主体获得贷款。
三是从激励机制入手,解决“不敢担、不愿担”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放大5倍纳入对担保机构绩效评价考核,并和薪酬挂钩;各级工信部门将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业务纳入融资担保奖补范围。
(作者赵小广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普惠金融促进会专家委成员,曾任山东省德州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德州商业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