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保护情况”路线

原标题:“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保护情况”路线

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滇池美景究竟是什么样子?10月14日,“相聚春城看见昆明”城市采访组织COP15参会记者前往宝丰湿地,在“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保护情况”路线中,感受昆明人与母亲湖滇池和谐共生之美。

美景

宝丰湿地观“五百里滇池”

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主会场外不远处就是滇池。

作为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昆明市委、市政府为滇池引入闭合生态屏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给物种的“回归”和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0月14日下午2点,国内外媒体采访团乘车由COP15新闻中心出发,前往紧邻会场的宝丰湿地。

丰富的水生植物、停歇在芦苇丛中的白鹭、林深处传来的鸟鸣、浩浩汤汤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一路走一路看,采访团不停感叹眼中所见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如今的宝丰湿地,让大观楼长联中描述的“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滇池美景跃然眼前。

据了解,宝丰湿地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主要围绕滇池高原湖泊湿地与湖滨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在尊重湿地原有地形的前提下,湿地内赋予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12种植物群落,共计101个植物物种。湿地采取恢复光滩、草灌丛、林带等方式,招引以涉禽为主的鸟类群落,同时,湿地还为鱼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许多珍稀物种陆续落户此地。

在昆明,类似宝丰湿地这样美丽的湿地还有很多。自2003年启动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以来,到2020年,昆明全市湿地面积62403.27公顷,湿地斑块1170个,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8249.31公顷,湿地保护率69.53%,自然湿地保护率78.44%,已初步构建起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

滇池环湖湿地在昆明滇池水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的建成,为动物提供了草灌丛和林带等适宜它们的环境,苍鹭、家燕、骨顶鸡等十多种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除此之外,滇池金线鲃、昆明裂腹鱼等多种曾经一度消失的土著鱼类也在滇池重新出现。

故事

巾帼打捞队以毕生芳华献滇池

对于母亲湖滇池,昆明人有着一腔深情。

站在滇池边,西山区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向采访团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自小长在滇池边的她出生于一个普通渔家,会撑船、会撒网,滇池哪里风浪最大、哪里鱼虾最肥她都熟悉。“小时候,我们以捕鱼为生,我和家人每年要在船上住六七个月,每天早早地出船,风大了就休息,做饭、喝水用的都是滇池水,可以说滇池养育了我们。”这样出湖捕鱼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滇池被污染。“1987年,我和家里的姐妹们一起拿起网兜打捞垃圾,希望能给过往渔船开出一条路。1988年,随着滇池打捞队伍越来越壮大,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西山区巾帼打捞队,当时有10余名队员。”李云丽回忆:“打捞队刚成立那几年,滇池垃圾很多,打捞任务也重,我们每天上午打捞两船,下午打捞两船,一天工作10个小时,有时候下午六七点才下班。随着政府治理滇池力度越来越大,滇池的水逐渐清了,我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减轻。现在,我们打捞的主要是死掉的水草和枯枝落叶,每天下午5点左右就能下班。”

今年是打捞队成立的第33年,老的队员走了一批又一批,但新的队员又来了一批又一批。“有的是母亲干不动了,女儿接着干;有的是婆婆‘退休’了,媳妇接着打捞。现在打捞队共有30余名队员,我们都有一个想法:只要滇池需要我们,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滇池水越来越清,水质能够恢复到小时候舀起来就能喝的状态。”李云丽说。

喜悦

濒危滇池金线鲃重回滇池

在宝丰湿地的鱼类观察区域,隔着特制玻璃幕墙,采访团成员可见滇池土著鱼类——金线鲃畅游在清亮的水体中,不时在海菜花间嬉戏穿梭,让采访团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大家不知道的是,金线鲃重回滇池,背后是科研人员艰辛的努力。

滇池金线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民间又叫金线鱼、小洞鱼。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它就存活其中,阳光下金光熠熠的身姿、餐桌上常见的美食,承载着一代代老昆明人的记忆。可1986年由于湖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滇池金线鲃在滇池湖体中几乎绝迹,仅存于部分入湖溪流及龙潭之中。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年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从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君兴带领团队,依托相关项目和基金资助,对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持续进行广泛研究,并从野外引种200尾亲鱼,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种群恢复、人工繁殖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他和团队首次突破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当时,这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为了恢复滇池金线鲃在野外的种群数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9年首次增殖放流10万尾滇池金线鲃到松华坝。之后,又多次增殖放流到滇池等湖泊中。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才得以让滇池金线鲃存留了下来。

2018年5月31日,对杨君兴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这是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滇池金线鲃突破了人工繁殖难关,待鱼苗的数量足以满足增殖放流的需求后,杨君兴更希望这条名鱼能重新回到市民的餐桌上,让云南人能够吃到云南的名鱼。(昆明日报记者李双双)

昆明湿地

建设成效

2003年

启动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

2020年

湿地面积62403.27公顷

湿地斑块1170个

已初步构建起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相关阅读:
曹立军在全省做大做强中心镇现场推进会上强调 做大做强中心镇 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白银:让“位”于民 引领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