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西古建遭“雨劫”: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有未定级文物消失

原标题:山西古建遭“雨劫”: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有未定级文物消失

10月2日至7日,山西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降水过程。最强秋汛下,山西古建保护成为焦点。

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更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

垮塌的平遥古城墙。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澎湃新闻记者王鑫图

垮塌的平遥古城墙。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澎湃新闻记者王鑫图

来自山西省文物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各市上报全省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经初步评估,受灾害影响文物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处处长白雪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从文物损伤的情况看,此次受损更为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各村落走访发现,除平遥古城出现墙体垮塌外,该县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未遭受较大损害;部分县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损害较大,有的未定级文物甚至遭遇“灭顶之灾”,不复存在。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并将在后续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安排。

在城墙上覆盖塑料布是平遥古城墙防垮塌的措施之一

在城墙上覆盖塑料布是平遥古城墙防垮塌的措施之一

降雨致平遥古城墙51处坍塌和滑落

山西文物受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尤其受关注。

9月下旬和10月初,平遥县持续降雨。“10月2号到6号,雨几乎就没停过。”平遥县传统建筑技师邵帅告诉澎湃新闻,平遥古城自1977年遭遇强降雨致使古城内涝、部分墙体垮塌后,就没再下过时间这么长、雨量这么大的雨。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现保存古城墙6162.68米,街巷199条,明清传统民居3798处。

早在10月1日,平遥古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在景区张贴通知:鉴于近期下雨频繁,为保证游客和主体安全,对城墙部分区域进行封闭维修检测。游客在西城墙和北城墙登城墙后只在城楼附近游览。

平遥县洪善镇沿村堡村的古佛堂一厢房受降雨影响出现墙体垮塌。澎湃新闻记者何锴图

平遥县洪善镇沿村堡村的古佛堂一厢房受降雨影响出现墙体垮塌。澎湃新闻记者何锴图

邵帅说,除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古城特别是古城墙最怕的就是雨水。平遥古城的外墙有包砖,受到降雨侵蚀的作用较小,但城墙内侧大部分没有包砖,夯土直接裸露在外,较容易受到降雨影响。

据邵帅回忆,因正值国庆假期,加上连日降雨,县文管所及景区都安排有人员对墙体进行巡查。10月5日6时30分许,平遥城墙84号内墙发生局部坍塌,坍塌长度约25米。邵帅说:“当时我的同事刚巡查经过84号(墙体),就听到身后响动,回头一看,墙体垮了。”

此后,东城墙北段、西城墙北段陆续有墙体出现垮塌。经统计,平遥古城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共51处,其中内墙夯土坍塌的有15处,内墙女儿墙及顶部海墁层悬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处。

邵帅称,古城城墙防坍塌主要有两方面措施,一是对表层夯土进行施工,起到加固的作用;二是雨季来临前给城墙覆盖上一层塑料布,阻隔雨水与内墙直接接触。

10月13日,澎湃新闻在平遥古城看到,内墙夯土坍塌较为严重的地方已被施工挡板隔开,内墙不少地方都覆盖了塑料布。尽管降雨结束已有几日,外墙上仍能看到明显的水迹,记者用手去摸裸露在外的内墙夯土发现,土质较为松软,甚至可在夯土表面上按出指纹。

51处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如何修复?邵帅告诉澎湃新闻,专家组已于10月12日前来查看了现场,也提出了初步的修缮意见。“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们在完成基础性的抢修准备工作后,要让城墙‘晾一晾’,通过测量夯土中的含水率来判断是否达到标准。降雨期间我们测量的含水率是25%,要等含水率下降到20%以下再进行后续的修缮工作。”邵帅说,古城墙的修缮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

平遥县某村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三教院房顶垮塌

平遥县某村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三教院房顶垮塌

县级及以下文保单位损失更严重

除了平遥古城,晋祠、天龙山石窟、临汾丁村民居、运城解州关帝庙等古建的受损情况陆续受到关注。山西日报社开设的公众号“文博山西”于10月9日发布文章《风雨中,有一种古建,叫“山西古建”!但她们正遭受巨大威胁》,呼吁外界关注山西古建的受灾情况。

文章引用的数据显示,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去年7月,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约占52%。全省11个市均分布有不同数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数量在2000处以上的有6个市。

在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13405处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约占25%,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有421处,约占7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8处,古建筑有173处,约占42%;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466处,古建筑有5662处,约占45%。

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12时,全省各市上报共有178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

经初步评估,受灾害影响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从受灾害影响程度上看,严重的(局部垮塌或造成重大结构风险)有89处,含“国保”(注: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保”(注: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保30处;比较严重的(有部分垮塌及存在其他结构风险)有750处,其中84%为市县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损伤的(漏雨、裂缝、檐部损伤及构件掉落)有865处;有79处周边护坡、围墙等受损。

总体来看,“国保”、“省保”单位主要险情是屋面小面积渗漏及周边护坡岩体、地基等出现滑坡等问题,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相对多一些。文物受损较为严重的有晋城市、晋中市、运城市、阳泉市、吕梁市、太原市,约占全省的90%以上。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处处长白雪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从文物损伤的情况看,此次暴雨中,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险情主要集中在周边的掩体,主体损害较少;受损更为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

一直关注山西古建的民间文保人士唐晋(化名)告诉澎湃新闻,一般说来,文物单位的保护级别越高,受到的关注更多,资金也越充足,出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修缮,“防微杜渐”;而相当一部分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在此次降雨前已经“重病缠身”,根本无法经受持续降雨的冲击,最终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唐晋说,根据官方通报的信息,从数量上看,不可移动文物受灾害受灾程度与保护等级成反比:此次受灾害严重的(局部垮塌或造成重大结构风险)有89处,其中国保有2处、省保有7处、市县保30处;比较严重的(有部分垮塌及存在其他结构风险)有750处,其中84%为市县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三教院墙上的壁画,疑似被人盗走

三教院墙上的壁画,疑似被人盗走

多处未定级古建遭受“灭顶之灾”

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怎样的损害?10月12日,澎湃新闻走访了平遥县的部分村落。

官方资料显示,平遥县有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各级文保单位143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2处。

位于平遥县洪善镇沿村堡村的古佛堂是平遥“县保”,佛堂的部分建筑如今已作为村里老年人活动的地方。其中,作为文艺室使用的东厢房左侧墙体全部垮塌,仅靠一根木柱支撑房顶,倒塌的墙砖散落一地,还未来得及修整。

位于平遥县某村的三教院修建于1798年,该院是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长年无人维护。两年前曾到此调研的唐晋告诉记者,上次他来的时候,除一间房屋的房顶坍塌外,其余房屋的房顶都是完好的。这次来时,三教院几乎所有的房屋屋顶都坍塌了,墙上的壁画也被挖了个正方形的“坑”,疑似被人盗走。村民们介绍,国庆节的这场雨冲垮了屋顶,但“没有人管”。

拥有“水淹七军”壁画的平遥县某村的一处庙宇(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也在此次降雨中受到损害。唐晋介绍,庙顶原先只漏了一点,这次降雨使得“破的洞更大了”,已经给内墙上的壁画保存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唐晋介绍,山西的古建多,现有的文物保护资源相对有限。散落在各村落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特别多,保护力量无法覆盖。“水滴石穿。很多古建都是这样,是一点点破败的,如果保护力度跟不上,这些古建彻底损坏的速度可能远超想象。”

此外,山西新绛县古交镇闫家庄魁星楼也是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受损严重的代表。澎湃新闻此前报道,闫家庄魁星楼早在2015年就已经岌岌可危了,而近日根据现场的照片,闫家庄魁星楼已在大雨中倒下去,不复存在。

垮塌的三教院房顶

垮塌的三教院房顶

山西省文物局:“低级别”古建保护是最大问题和挑战

据微信公号“国家文物局”10月12日发布的文章,灾情发生后,该局立即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并将在后续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安排。指导山西继续加强巡查排险,完善应急措施,做好安全防护,严防次生灾害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文章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用于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抢险保护资金10.6亿元。山西省也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保、省保和部分市县保文物建筑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但作为文物资源丰富,特别是有着28027处古建筑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保护任务,仅靠各级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规律等原因,山西省大多数市县保和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依然是当前山西省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此次灾害中受损严重的文物,多集中在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据上述文章,山西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断提升相应的保护级别,加强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筑安消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及省级文物部门鼓励各地政府出台配套激励、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在唐晋看来,在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上,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是否应与文物保护级别挂钩。唐晋说,大家潜意识里普遍会认为保护级别越低的古建,其价值越低,“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以壁画为例,平遥低级别的古建基本集中于明清两代,但明清两代的壁画也是中国壁画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国古代壁画从现有的遗存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样态,都属于传统根脉的延续,应该成为历史谱系中的一员。”

唐晋认为,一般来说,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是与文物保护级别成正比的,长此以往,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就形成“恶循环”,保存空间越来越小。

雨停数日后,平遥县某村庙宇的墙面上仍有清晰的大面积水迹

雨停数日后,平遥县某村庙宇的墙面上仍有清晰的大面积水迹

澎湃新闻注意到,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意见》指出,支持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转变。推动文物保护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加快公布文物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探索对文物资源密集区的支持方式,强化绩效管理。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利用。

今年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青海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主任雷丙全接受审查调查 俄外交部:日本就南千岛群岛主权的声明只会推迟两国缔结和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