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门户枢纽 壮丽大城崛起

原标题:门户枢纽壮丽大城崛起

昆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答案有很多。

这是一座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高原风光之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这座城市的荣誉标签;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人文荟萃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是一座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的开放包容之城,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门户。

“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2016年,当昆明锚定这一奋斗目标时,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省会城市便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更加宽阔开放的发展道路。五年来,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百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美丽的滇池湖畔,发出了“一座壮丽大城”的惊叹。

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座有着846万常住人口的“壮丽大城”,正跨越历史长河,书写新的篇章,实现精彩绽放。

着力打造“一个枢纽”

夯实昆明开放发展的“硬支撑”

用传统眼光看,昆明是边陲、末端、末梢;但是,用现代眼光来看,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视角来审视,昆明已经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前哨”,从“末端”变成了“前沿”。

事实上,昆明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的持续深化,昆明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前沿。

除了日益凸显的独特区位优势,昆明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区域中心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优势、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动能,五年来,昆明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积极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互联互通力,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基本显现。

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1.2公里增加到139.4公里,“米字型”轨道运行网络初步形成;沪昆、云桂等高铁建成通车,昆明迈入高铁时代;长水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线达到396条,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居全国首位;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石油炼化项目建成运营,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柴石滩水库灌区石林片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滇中引水工程(一期)和东川港(一期)建设有序推进,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5G试点城市、成为全国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昆明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随着“一个枢纽”的加快建设,有力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资源要素的集聚、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昆明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也更加夯实了昆明开放发展的“硬支撑”。

全面建设“四个中心”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除了“硬支撑”,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更多更集中地体现在“四个中心”上。

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长期以来,昆明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保持着频繁的友好交往、务实的经贸合作、密切的人文交流。近年来,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开放促进发展,以更大力度推动全方位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城市国际化水平。

搭建平台接轨国际,扩大开放合作共赢。聚焦“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昆明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推动对外开放的理念、格局、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贸易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运行,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启动,新增注册企业3014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2家,正在成为全市对外开放“新窗口”;昆明综合保税区、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昆蓉欧、中亚、中越国际班列稳定运行,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相继落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经验获国家部委推广,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一级物流节点城市;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及分支机构进驻数量达到109家,与177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实际利用外资从3.51亿美元提高到6.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6.81亿美元增长到161.4亿美元;202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05亿元,比2016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5.2%,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超过55%,年均增长32.2%;首个国家级海外利益保护机构落户昆明,设立全国首个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称号……一个综合实力强、产业能级高、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正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物医药大健康等6个科技创新中心挂牌运营,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成立“昆明高校联盟”“昆明科研院所联盟”,初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制定实施“1+2+N”人才政策体系,项目化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新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51人、省市级院士工作站247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58个,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2.1%提高到60.03%,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布《2020年度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需求白皮书》,为全市外向型企业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提供重要参考方向;2020年,昆明首次认定了11家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目前昆明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一个创新资源充分聚集、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持续推进。

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多层次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在昆外资金融机构增加到12家,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中国银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建设银行泛亚跨境金融中心、浦发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等先后成立;截至2020年底,昆明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77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2015年的8.8%提高到11.4%,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稳居全省首位、西部地区第四位,金融业已成为昆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开放合作方面,全市共有23家银行的300余个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市场主体达1500余家;与60多个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泰铢、越南盾、老挝基普、缅币4个小币种已在区域银行柜台挂牌交易,实现周边国家全覆盖……一个国际性金融机构聚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正提速发展。

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缔结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交流城市45个,基本实现与周边国家重要城市缔结友城全覆盖,在南亚东南亚缔结友城数量名列全国前茅,2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签证中心,7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对53个国家人员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家门口举行的国际盛会越来越多,南博会、农博会、旅交会成为品牌展会,昆明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亚洲财富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昆明,成功举办昆明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高端论坛和大型活动;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等重大赛事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力推动西甲足球学校等一批国际化的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中国—上合组织青年交流中心、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等平台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建设“中国云南文化贸易中心”,新知图书集团走出国门建立国际连锁华文书局,《云南映象》、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等文艺精品惊艳亮相海外,大批在昆明译制的国产影视剧在南亚东南亚热播,昆明先后获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荣誉……一个文化交流活跃、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合作密切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正多点开花。

从经贸到科技,从金融到人文,昆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深、开放领域越来越广、开放引擎越来越强劲。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逐渐形成。

金秋十月,春城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拉开帷幕。这座“国际范儿”十足、正朝着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坚定前行的“壮丽大城”,将以更加开放包容、文明热情、活力绽放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认识昆明、让昆明走向世界。(昆明日报首席记者贾献培)

相关阅读:
中老铁路无砟轨道全线完工 汝城:科技助力惠民惠农资金精准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