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安徽:年人口流出900万育龄妇女年均减20万在全国非孤例
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记者张英9月底,安徽省司法厅发布《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这份意见稿的必要性说明中,关于安徽出生人口连续4年断崖式下降的内容引发公众关注。
该说明指出,“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全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年增长率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尽管安徽的出生人口急剧下滑,但横向来看,安徽省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出生率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上水平,并非垫底省份。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其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9位。而根据2020年该省发布的《我省人口现状与挑战》,2019年其人口出生率在全国排第11位。
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孙中锋,参与了安徽省多个人口发展“五年规划”,他认为在人口问题上,安徽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省份,汇聚了多个省份的人口要素。从出生人口下降情况来看,江浙沪及四川等地在安徽之前就已出现下降趋势,安徽也并非下降速度最快的省份。同时,安徽省与中西部大多数省份一样,面临人口外流,是人口输出大省。而在生育文化上,安徽省兼具皖北、皖南代表的南北方两种文化特点。
具体到安徽省内,孙中锋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尤其以宣城市、池州市最为严峻,而该地区的生育低迷问题也是最难改变的。
在出生人口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背后,孙中锋提供了一组更为关键的数据:安徽省的育龄妇女人数在逐年下降,据预测,到2025年,安徽省15-49周岁育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将减少20万人左右;同时安徽省每年人口净流出的总量在900万人左右,即有超900万流动人口出省,不在本地常住,其中很多人尽管户籍仍在省内,但其工作、生养育孩子等都在外地。
孙中锋认为,在女性生育意愿下降、全省育龄妇女人口总量大幅减少、人口流出趋势无明显变化等难以改变的背景下,即使“三孩”政策开始实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生育支持政策出台,生育率低迷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本次意见稿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税收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同时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在奖励和社会保障上,意见稿在国家规定的3天婚假上增加10天婚假,女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可延长产假90天,男方则享受30天护理假;在子女六周岁以前,每年给予父母双方各10天育儿假。在这些假期里,职工可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
以下是访谈:
经济观察网:从全国来看,安徽省的人口具有哪些特征?出生人口增长率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省份与安徽省存在类似的下降趋势?
孙中锋:从总体人口情况来看,安徽在全国基本居于中游偏上水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的常住人口总量是6102.7万,在全国排第9位,占全国人口的4.32%。不过,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安徽省的人口增长了2.57%,增长率在全国排第22位。
在出生人口率方面,根据2020年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我省人口现状与挑战》,安徽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03‰,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安徽省与其他中部省份的情况类似,都面临生育率低迷、人口外流等问题。但从全国来看,安徽并非全国出生人口下降速度最快的省份,在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期,安徽实行的是“一孩半”政策,相比于实行严格独生子女政策的地区,实际延缓了出生人口下降的进程。
经济观察网:根据安徽全员人口数据库,安徽近四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预计到2021年出生人口年增长率将降至-17.8%。在安徽省内出生人口增长率分布特征有哪些?
孙中锋:总体来看,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较低,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和合肥市等江淮之间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相对较高。目前,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呈现较为严峻趋势的主要是皖南地区,如宣城市、池州市,不仅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也低。在皖南,部分县(区)常住人口数只有8万多人。我曾在皖南调研时观察到,部分城市的中心街区到晚上9点左右人口活动就很稀少,显得非常冷清。
未来,皖北出现出生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皖北地区受黄河文明的生育文化、农业经济等因素影响,生育率相对较高。皖南地区的人口发展会更加严峻,要予以改变的难度非常大,这也是当地很多主政官员的看法。皖南由于人口总量较低,经济总量也不高,当地财政非常困难。尽管在皖南有芜湖这一安徽副中心,但它的经济腹地非常有限,辐射能力还需提升。再加上皖南老龄化程度高,医保负担也很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长江以南的皖南6市老龄化率均在20%以上,其中黄山市老龄化率达到24.1%。
怎么解决皖南当前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人口集聚的方向考虑,做大集镇,让山区的人口向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迁移,发挥人口规模集聚效应。同时,希望政府能够重视皖南的人口问题,出台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网:你认为影响安徽省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断崖式下跌的因素有哪些?
孙中锋:一是经济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社会文明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提高,更加追求自我的独立和价值的实现。
二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年轻人集聚到城市、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不再像农业经济时代,家庭需要密集的劳动力投入来获得收入。
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安徽省的育龄妇女人数在逐年的下降,据预测,到2025年,安徽省15-49周岁育龄妇女人数平均每年将减少20万人左右,下降幅度比此前几年更大。
四是大量人口外流带来的影响。安徽是人口流出大省,虽然近年来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每年有30万-50万的回流人口,但同900余万的净流出人口相比,比例还是很小。
五是“三育”成本较高的问题,各种社会生活、民生成本(教育、医疗)等。因此,我们判断,即使是“三孩”政策开始实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生育支持政策出台,生育率低迷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不过我个人认为相比于前面几个因素,生育成本不是导致安徽省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同时这相对而言也是容易改变的问题。
经济观察网:对于安徽省未来的人口发展问题,你有哪些建议?
孙中锋:除了意见稿中的生育配套措施,我认为还应探索建立家庭其他成员(如祖辈)参与家庭养育的政府补贴制度,要加大生育津贴及发放再生育补助金。建议建立生育成本分担机制,科学测算生育成本,合理划分政府、社会、家庭的成本分担比例。
在托育托幼服务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增加不同等级的婴幼儿托育机构,以满足不同家庭所需,减轻女性劳动力的养育压力,既可以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还能有效保证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进而增加全省劳动力供给。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人才引流机制,尤其是吸引留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全省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专科毕业生在省外就业的占比依次为49.6%、37.9%、24.6%。不少毕业生流向外省就业,尤其是高学历人才,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各地市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群体,探索有效的人才“引育留”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降低生活成本,通过文化、培训、就业扶助等措施,提高人才生活的获得感,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人才激励政策等拓展人才发展通道。
在老龄化问题方面,应加大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安徽省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同时伴随的是老年人口的增加,因此,未来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峻。现阶段,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低龄老人大多身体素质较好且拥有工作能力。在此背景下,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返聘,让有工作能力的老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缓解劳动力短缺现状。
责任编辑: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