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崔与之:盛德清风跨映一代
崔与之,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先世为河南开封人,曾祖始南迁,至其父定居增城。与之自幼聪明好学,靠着父亲朋友的资助,不远千里赴临安入太学读书。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一隅,城内栏院酒馆林立,城外西湖名胜,达官富贾过着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日子。崔与之埋头苦读,三年里不曾踏足临安街市。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高中进士。
朝中无人难做官。崔与之毫无背景,被安排到荒远的广西浔州(今桂平),做了个“从八品”小官——司法参军。崔与之没有怨言,做事兢兢业业。这一天,难题来了。郡守一大早把他找去,说巡按马上要到浔州视察,但接待用的驿所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要崔与之主持维修,限几日内完成。这事也太仓促了,手里无砖无瓦无木料,怎么办?情急之下,崔与之叫就地取材,让属下用茅草和芦苇代替官廨的瓦,以官廨的瓦覆盖驿舍。最终在巡按到达之前完了工,表现出灵活机警的处事能力。
接待任务完成得好,郡守佩服崔与之的能力,慢慢地不少事情都找他商量。这天,郡守对崔与之说:“崔参军呀,粮食仓库年久失修,都漏雨了,我打算卖掉储粮。”
崔与之说:“大人,小人认为储粮是国家应急、百姓救命的粮食,万万不能卖呀。”
“可是粮仓破烂,我们又没钱维修,粮食这样放会烂掉的。”
“大人,请您把维修粮仓的任务交给我,我保证修好。”
粮仓漏雨的原因是盖屋的瓦片老化了,烂掉了。一时找不到新的瓦片,崔与之和下属爬到自己居所的屋顶,把瓦片拆下来盖在粮仓上。
“善于应变,无私唯公。”在这一年的年度考核表上,郡守给崔与之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郡守向上推荐崔与之。不久,崔与之转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在任上,崔与之表现出不畏强权、冰宫断案的“青天”本色。当时一位大京官的儿子横行乡里,胡作非为,百姓深受其害,纷纷告官。有关官员忌讳大京官,不敢受理。状纸递到崔与之那里,他丝毫不为权势屈服,根据实情秉公判决,责令大京官的儿子退还民田民物。
崔与之的这一壮举让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但不少人担心崔与之受到报复,都很为他担心。不料那京城里的大官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家乡来了个清官,非常高兴,并将其推荐给朝廷。
就这样,崔与之得以任建昌(今江西南城)新城县知县。不久,到邕州(今南宁)任通判。
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的子夜的宁静,快马把一份十万火急的文件送到了崔与之的手里。原来是邕州知州盘剥士兵,不按时发服装粮饷,激起士兵哗变。上司下令崔与之摄理知州职并处理事件。
崔与之立刻从自己驻守的宾阳赶到邕州。
在城门口,叛军横刀阻拦。
“弟兄们,我是邕州通判崔与之,现摄理知州一职。请放我进去。”
“你不解决问题我们就不放你进去。”
“我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请不要妨碍我执行公务。”
面对闪着寒光的大刀,崔与之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守门叛军犹豫了一下,崔与之猛地一用马鞭,人和马冲门而人。
崔与之处斩了为首的滋事者,其余不究,所欠服装粮饷及时补发。邕州兵变迅速平定。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崔与之五十三岁那年,升任提点广西刑狱。宋南渡后,广西辖2府23州(包括今广东省之湛江市、茂名市和海南省)。任期三年间,崔与之走遍所辖地方,不顾疲劳,头发为之斑白。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每到一地,他都办手迅速果断,奖廉勃贪,作风明快。
因政绩卓著,他的官职也不断地提升。在不同的职位上,崔与之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晚年被召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拜右丞相,他均极力辞谢,进退有据,不贪恋权位。
崔与之一生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他从政数十年,以“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为座右铭,在崔与之的生前身后,他长期作为廉洁的典范,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更赞誉崔与之“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根据《南宋名臣——崔与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