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称评审就要以实绩论英雄
来源:海南日报
张永生
职称制度改革尤其是评审改革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披露,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经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9月以来,多地已经开始启用新的职称评审标准。
凡事不破不立。从工程、农业等一批职称系列的评审专业得以细分,到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从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选范围,到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职称评选改革着力打破的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树立的则是讲能力、看贡献、重实绩的导向,让人充满期待。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职称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开展职称评审,就是要把有真才实学、干出成绩、作出贡献的人选出来、用起来。于个人,它可以增强职业荣誉感、成就感,进而全身心地提升专业能力,不断释放创造潜能。于社会,它可以鼓励人才将个人才华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业、创新,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可以说,这正是开展职称评审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已获得学历、已发表的论文、已取得的奖项和已经获评上一个层级的职称的年限,是很多单位在职称评审时对参评人员列出的“硬杠杠”;另一方面,由于职称往往与工资待遇、科研资源、上升通道等密切相关,这既使得一些人才遭遇到职称评审“天花板”,也让一些人在参评时产生了请托、“公关”以及评审材料“注水”、造假的冲动。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过去的不少职称评审标准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实际,不注重实绩。
强调以实绩论英雄,无疑是职称评审初衷的回归。但不同领域、行业、专业的实绩该如何评判、评价、体现,仍费思量。比如,对理论研究者来说,实绩应主要体现于高质量的论著;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实绩应主要体现在一项技术革新产生了相当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实绩则应不仅体现于科研成果,还应体现于教学成绩。如果评审的标准不接地气,或者评价的“尺子”大而化之,结果可能仍然难以避免简单化,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要让重实绩落到实处,让接地气充分体现,强化专业性显然十分重要且必要。毕竟,往往只有在相关领域、行业、专业深耕细耘的人,才能更清楚某一项突破所产生的作用,更了解某一项工作所具有的价值,更深切地体会取得这些成果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所需付出的精力、心血。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一提,如上海市在职称评审方面出台新规明确,只要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都可以通过专家亲笔推荐突破学历规定;科技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项目书面总结等代替发表论文,等等。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职称评选改革也不例外。坚决破除“四唯”,不拘一格,注重实绩,方能让各种人才脱颖而出、迸发活力,展才学之长,应社会之所需,助力提升社会方方面面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