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原标题: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今天是9月18日。90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而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后炮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无恶不作,罪行滔天。其中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就是关东军下设在哈尔滨的一支专门负责研究细菌战、进行活体实验的部队。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被解密、被发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的行径和罪恶,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卫生兵古都说:“我记得那是1943年的事情,为了测试疫苗的效果,使用了超过50名中国人进行了人体实验。”

这段录音录制于70年前,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卫生兵古都在法庭上的陈述。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古都说:“在糖水中加入伤寒杆菌,并强制要求他们饮用这种糖水,让他们感染上病菌,我记得在这次人体实验中死亡的人有十二三位。”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卫生兵古都陈述的是他目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一次使用伤寒杆菌用于人体实验的全部过程。1949年12月25日至30日,也就是二战结束后四年,苏联在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设立军事法庭,对包括最后一任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等人在内的12名日本细菌战犯进行公开审判。因哈巴罗夫斯克在汉语中的旧称为伯力城,这次审判被称为“伯力审判”。在庭审中,多名日本战犯供述了“机密中的机密”。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日本关东军军医部部长梶塚隆二说:“所谓机密中的机密,就是指为了将细菌战投入战场所做的研究,以及人体实验这两点。”

这份庭审录音,时长为22小时5分57秒,一直保存于俄罗斯国家录音档案馆。2018年5月7日,通过跨国征集,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正式接收这份铁证。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伪满皇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彭超说:“伯力审判录音档案,通过对他们的庭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能够证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和一百部队曾经在侵华战场上使用了细菌武器,进行了大量的人体活体实验这一罪行。”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是俯瞰角度的第七三一部队营区。营区占地300亩,部队人数最多时达到3497人。为掩人耳目,这里对外名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在日本政府秘密支持下,从全日本召集了至少十家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近百位医学精英进入第七三一部队进行秘密研究。正是这些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以科学的名义,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系列活体实验。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训练教育部部长西俊英说:“据第一部的技师吉村反映,在极寒期,约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情况下,让监狱的犯人待在室外,使用大型风扇向他们吹冷风,人工制造出手部的冻伤,再对其进行研究。”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主持人体冻伤实验的,是来自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大学的医学博士吉村寿人。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在这支恶魔部队,除了吉村寿人,还有一位热衷活体实验的研究者,那就是来自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的田部井和。田部井和的研究项目是伤寒和痢疾,其部下证实他每次实验需要用10名以上的囚犯来确认效果。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卫生兵古都说:“用注射器把伤寒杆菌注入西瓜。确认细菌是完全增殖之后,就拿五六个中国人做实验,让他们把瓜吃掉。”

法官问:“这些人吃完之后,发生了什么?”

古都说:“全体感染。”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以实验为名的杀戮发生在第七三一部队核心建筑四方楼。在四方楼周边,分布着三座焚尸炉,经年炉火不息。在第七三一部队内部,人体实验的受试者被称为“马路大”,“马路大”意为“圆木”。他们中包括女人和婴儿、苏联人、朝鲜人和蒙古人,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在东北被捕的抗日志士。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生产部(第四部)部长川岛清说:“将他们放置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再使用他们进行其他实验,是常有的事。”

法官问:“你们就这样一直拿那些人实验直到他们死为止吗?”

川岛清说:“是的。”

法官问:“这么说的话,你在部队任职期中,这个部队的监狱中是不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出来?”

川岛清说:“是这样的。”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田部井和的另一项研究是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可用于实战的技术,他研发细菌炸弹并探索如何造成更高效的大规模感染,实验场所设在距七三一基地约260公里的安达。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卫生兵古都说:“让实验对象走过细菌散落的区域,或者将实验对象强行绑在柱子上,在他们上方引爆细菌弹,使细菌散落在他们头上,主要试验方法就是这两种。大部分人会受到感染,造成四到五人死亡。”

他们不仅研究出细菌武器,而且用于侵华战争。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战争陷入了泥沼,第七三一部队终于粉墨登场将细菌武器投入了实战。在衢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和乡村至少投放了3次以上病毒。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生产部(第四部)部长川岛清说:“鼠疫菌主要由感染了鼠疫的跳蚤来传播,其他细菌都是以原始形态倒入水源、水井或者是蓄水池散播的。”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25年,欧美等38个国家曾签订禁止细菌武器和细菌战的《日内瓦议定书》,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细菌方法作战。但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置国际公约于不顾,悍然突破人类文明和伦理底线。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实际上它是日本天皇到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到第七三一部队一个自上而下的构成。也就是说是日本国家主导的、日本最高层决策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有预谋、有规模、成体系的集团行为,所以它是一个国家犯罪。”

罪恶昭彰,铁证如山。按理说,这些犯下反人类罪行的刽子手理应受到惩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们都成功逃脱了由美国主导的战后审判。美国对这些战争罪犯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一清二楚,但是却对此做了刻意的隐瞒。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研究员杨彦君说:“美国主导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理,美军绕开了东京审判,直接秘密接触第七三一部队核心成员石井四郎、北野政次、金子顺一等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将这些犯罪的证据作为东京法庭的证据,而是作为美国自身生物武器研究和实验的参考资料。”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2007年1月12日,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公开十万页关于日本帝国政府战争罪行的档案。档案显示:战后美国先后至少派遣了7个调查团、10名细菌学、微生物学、兽医专家赴日本展开调查,他们均来自美国细菌战研究基地德特里克。这其中就包括了德特里克基础科学部的主任埃德温·希尔,他在撰写的《细菌战调查的总结报告》中,通过讯问第七三一部队22名核心成员,详细记录了第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传染和活体解剖等医学犯罪的事实。然而,这些原本应该是犯罪证据,作为东京审判的呈堂证供,却让美国保存在其秘密的情报渠道,成为豁免第七三一部队成员战争罪责的筹码。

最近俄罗斯的历史学者和媒体也对当年美国和日本所做的罪恶交易进行了披露。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太平洋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利夫科说:“美国对石井四郎的研究很感兴趣,起初石井四郎不愿意供述,但因为害怕审判,他向美国交出了七三一部队细菌武器研究成果。美国成功获得了想要的资料,并试图将它用在对抗苏联上。”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美国与第七三一部队的高层进行了谈判和交易,最终完成了拿走资料,所以他们最终充当了包庇、掩盖的角色。”

细菌战、活体实验......起底臭名昭著的第七三一部队

正是在美国的庇护下,田部井和等杀人恶魔脱逃了正义的审判。战后,热衷于人体实验的田部井和,如愿以偿成为京都大学教授。善于人为制造冻伤的吉村寿人,则成为战后日本防冻伤领域的学术权威,数次为日本南极探险队保驾护航。而第七三一部队的首恶石井四郎,以研究成果作为交换条件,逃避了战犯审判之后,暮年在东京靠经营诊所过着安逸的生活。

到目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已征集到3万件实物档案、40万页的纸质档案。它们集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关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的完整证据链,从法理上证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及其所属的相关部队是日本自上而下有组织、有预谋、有规模、成体系的犯罪集团,细菌战是日本的国家犯罪行为!这是日本极力试图掩盖的一段历史,也是美国不惜违背人伦和公理掠夺的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制片人丨李作诗

主编丨刘宁喻晓轩

编辑丨李冰琦叶青杨洋王海樵赵文彬张旭成

摄像丨张玉虎陈治铜姜萌

策划丨余仁山

责编丨温娜时瑶

剪辑丨苗佳亮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彭竹英:日军进来了我就不哭,没有人我就在那哭泣…… 视频|高位截肢长者轮椅上摔倒 一群人冲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