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谋转化 涌出澎湃新动能

原标题:科技创新谋转化涌出澎湃新动能

经过近3年研发,昆明理工大学优势林产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创新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款车用液体可撕多功能膜。在试销售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基础上,目前,团队正探索将可撕高分子功能材料用于其他场景,全面转化科技成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以来,昆明用实践证明了这句话。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年来,昆明市全力打造以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谋合作、配资源、创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昆明科创体系,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排名第28位,省会城市中排第14位。

产业涌现澎湃动能

昆明中天达玻璃钢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攻破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昆明寰基生物芯片产业有限公司研发的高通量核酸检测技术实现一次检测筛查多项病原……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钥匙,各类企业积极探索,产业涌现出澎湃动能。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5年来,昆明市在生物医药大健康、稀贵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其中,培育形成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青蒿素系列等一批国际知名“云药”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培育形成近10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3位的品种;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000余项,在锡、铂、锗等稀贵金属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据显示,去年,昆明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相较2015年的578家增加了101.7%,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实现营业总收入2858.5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了32.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较“十二五”末提高4.8%。

在高新技术产业高速推进的同时,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日益显现。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云南省尾气环保后处理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市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被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云南省磷产业创新中心等4个单位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通过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打造起了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6个;国家级质量标杆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省级工业设计企业(中心)12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

科技民生无小事

继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施行实验动物许可“证照分离”改革具体措施后,去年6月,市科技局向昆明学院发出改革后第一张实验动物许可证,首次将审批时限压缩至14个工作日以内,极大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

这是科技创新工作惠及民生最直观的体现。瞄准社会需求,近年来,昆明市优化科创营商环境、构建完善制度体系。“最简单的例子,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可采取‘先承诺后补交’的方式全程网上办理,不用再到处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市科技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工作,在最短时间内筛选评审立项81个项目,支持资金1985万元。同时,昆明市169名科技特派员全部返岗,聚焦解决疫情防控期间春耕生产的难点。

科技创新的关键性更体现在脱贫攻坚中。“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在9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区立项安排科技扶贫项目52项,经费2469万元,带动农户6000余人;支撑构建中药材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以贫困地区需求为目标,昆明市在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重点开展脱贫攻坚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挥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示范,构建山羊、土鸡、中药材(附子)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

去年11月18至20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昆明)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工作会议召开。俄罗斯联邦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局和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从昆明通过线上平台在俄罗斯落地,形成了昆明在俄罗斯的一个实体技术交流基地。自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以来,昆明国际科技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云南日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光伏及锂电池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销售。随着昆明市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该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大力开展应用创新,将目光投向了南亚东南亚市场,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

正是有很多像这样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项目、企业,昆明市国际科技合作才能取得较大突破。去年,全市首次认定11家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市科技局已与金砖国家以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关企业(机构)建立了畅通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全市逐渐形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

科技是城市进步之基,创新是经济发展之魂。经过时间的洗礼,如今的昆明俨然具备一座创新之城应有的要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03%,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GDP增速。截至2020年底,共有各类研发机构1733家,累计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成果转化金额5.8亿元。接下来,全市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昆明日报记者张怡)

相关阅读:
新闻故事 小公厕大民生 江苏苏北地区大雾 宿迁高速公路入口全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