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露从今夜白

原标题:露从今夜白

九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后,凝结成色白的小水球,故称“白露”。

俗语云:“秋始白露夜渐长,一夜更比一夜凉。”尽管邕城暑热依旧,白露节气却如战士般率先吹响了向暑气“开炮”的号角,让饱受酷暑的人们在清晨傍晚,能感受到一丝仲秋的凉意。

提到勇者风骨,许多人常常记得“革命何须怕断头”的对敌斗争中,那些大义凛然的身影和毅然决然的铿锵之声,却往往忽视了率先举旗呐喊的那一抹照进黑暗的微光。

右手横执笔,神态严肃,目光炯炯洞察一切,除了出口成诵“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几个有趣片段,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勇气。

这是我脑海里浮现的鲁迅先生。

从《自序》到《故乡》,先生刻画了屈辱年代中国人民那麻木到令人窒息的形象,化笔为枪,鸣发了振聋发聩的第一响。

他的笔直指人心,冷酷而讽刺地列出旧社会的罪状:化为“吃人”的“仁义道德”,流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他撕扯着它们虚伪的面孔,鞭笞它们恶臭的灵魂。

在狂人日记中他呐喊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毫无疑问,这最初的呐喊声势单力薄,却始终回响,直至愈演愈烈,成就了奔向光明的觉醒年代。

 28岁至29岁,是思维方式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年龄。

1917年,28岁的李大钊先生正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带来了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道曙光,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1921年,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13位代表,胸怀着信念、嘱托和梦想,在嘉兴南湖上为困顿中的中国指明了方向;1997年,一本《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震惊中外,年仅29岁的作者张纯如穿越黑夜的长征,用尽一生去为战争受难者发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些用生命去呐喊的斗士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敬仰。

岁月流转,时代更替。我想起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当代愚公”黄大发,还有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那4万多名“最美逆行者”,以及洪水滔滔时,许多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来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

鲁迅先生的笔,早已深深地写进每一个国人的骨子里,而不仅仅是他最初期望的——“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弛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到是不暇顾及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生于华夏家,何其有幸!

如今的我们,更是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未来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以“呐喊”的气势开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新局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当铭记历史,锤炼本领,“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以寸心浇铸人间正道,办好每一个案子、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南宁市西乡塘区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
证监会同意2家公司科创板IPO注册 北海:把严的主基调贯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