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距离一流创新生态还有多远——“现代化河南怎么建”系列报道之二

原标题:距离一流创新生态还有多远——“现代化河南怎么建”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河南日报

崛起中的中原科技城。本报资料图片

崛起中的中原科技城。本报资料图片

“实验室总部以及后续项目在中原科技城落地”“5万至6万平方米的总部办公区域”“实行省市区三级政府投入、建设单位投入和社会化多元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郑东新区,龙湖之畔,建设蓝图上一笔笔勾勒出的嵩山实验室整体轮廓,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在这背后,是河南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奋进步伐。

面对新发展格局,河南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中高端、关键环,就必须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何谓创新生态?就是科技创新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河南距离一流创新生态有多远?我们该如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解答。

透过政府部门视角——构建激励创新的“四梁八柱”

创新生态是由科技创新相关的主体客体、硬件软件、元素要素构成的有机的共同体。

要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从搭建好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政策等“四梁八柱”着手,全力凝聚创新生态核心要素。

今年7月,筹备已久的嵩山实验室应运而生,这是河南省首个省实验室,成为中原大地上正在崛起的一座科创高峰。

在实验室筹建期内,面对究竟要不要在信息产业领域这一我省“短板”投入大量资源的争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的观点明确而坚定:“当今,信息技术正重塑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格局,这个领域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不起步,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共识正在形成,我们必须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的“短板”,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在嵩山实验室之后,我省还将通过重点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争创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特色创新平台,提升高水平大学研究能力,全力助推培育我省战略科技力量。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赋予试点单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5月份发布的《河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动我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往纵深方向又迈出坚实一步。

通过改革重塑创新制度,我省将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保障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得更大收益,以成果导向、市场应用导向取代论文导向,让科研人员投身创新的激情全面迸发。

科技创新投入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团队不足……这些以往的创新生态“缺口”也将一一补全:

放眼“十四五”,我们要凝练一流创新课题,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我们要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要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让创新人才在“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环境中迅猛生长。

透过创新服务机构视角——用“春风化雨”打通“最后一公里”

“很多时候,政府跟引进的外省企业、科研院校签完协议了,项目却受各种因素影响迟迟不能落地。作为专业创新服务机构,我们的目标就是协助政府打通这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9月5日,在郑州郑东新区智慧岛上的河南启迪之星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车中锐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去年2月份,北京天眼查要落地郑东新区。当时已经签约了,但是正赶上疫情严重,从注册公司到招人都面临很大困难。”车中锐说,“我们知道情况后,就第一时间通过在北京的同事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上了北京的天眼查总部,和他们说,没问题,我们来做他们的地接服务。”

随后几个月,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启迪之星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向天眼查郑州筹备组全面开放园区的会议室等场地,并协助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帮助其完成了注册公司、招聘人员、培训人员等全部过渡期应办事宜。

“整个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很多启迪之星的赋能服务,水电气网场地也全部免费,只为让企业更快更好适应本地的情况。”车中锐说。

落地郑州近5年,启迪之星把很多沿海省份的先进理念引入了河南。“我们在苏州有一个针头基金,又被称为‘打模’基金。因为很多创新团队在初创期有一个环节特别重要,他们有想法,但就是缺钱给产品打个模具。”车中锐介绍。

“打个模具一般只要花几万块钱,但对于初创团队小企业很可能就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类似的创业困难还有很多,我们就提出了微股权计划,拥有对方1%左右的股权,帮助这些早期创业企业解决迈出第一步的难题。”车中锐说,这也是启迪之星做科创服务的核心“孵化+投资+赋能”,他正在呼吁郑东新区也建立类似的基金。

在他眼里,中原科技城、智慧岛就像一个个苗圃,大大小小的创新团队和企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成长,对高水平创新服务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创新服务就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在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养分。”车中锐说。

透过企业视角——开放创新抓住机遇联通“五链”

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张榜”公布,谁有本事谁“揭榜”。2019年,我省启动实施了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两年后,接受记者采访的11家项目承担企业中,有9家企业给出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评价。

“我们承担的项目整体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实现了工厂的装备智能化,不仅生产线上无人值守,还把成品率从80%左右提升到了98%以上。”郑煤机信息管理部副部长白建朋兴奋地告诉记者,企业过去梦寐以求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场景,通过这次揭榜攻关“梦想成真”。

“这个难题如果靠我们自己解决,至少需要50人团队花费一两年时间,交给揭榜的艾普工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后,对方派了20多人过来,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项目内容。”白建朋对合作伙伴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力“点赞”。

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挪威科纳斯公司合作解决了电解铝工业“双端节能”目标,每生产1吨电解铝可减少近1吨碳排放量,对电解铝产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感觉这种机制的效率特别高,如果通过一般性科研项目去全球找合作伙伴,仅论证周期就很长。”公司首席专家梁学民说,“像我们这种比较小的民营企业,一般进不了传统的攻关项目,是‘揭榜挂帅’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同等的机会。”

总结“试水”两年来的经验,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揭榜挂帅”升级步伐会迈得更大,将真正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和首席科学家制等组织方式。

“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希望我省企业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的深度耦合,为塑造更高水平的创新生态贡献澎湃能量。

透过高校科研院所视角——培育青年人才争做创新“策源地”

绘制出目前世界上二倍体粮食作物中最复杂的黑麦基因组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解决了国际小麦研究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构建首个鸡泛基因组,并破解了影响鸡生长速度的“遗传密码”……今年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两项原创性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次次“从0到1”的突破,展现出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争做创新“策源地”的决心和努力。在这背后,是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的政策措施,以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从龙子湖到智慧岛,从高校科研院所到创新型企业,记者在采访中惊喜地看到,一个个项目团队中年轻面孔正占据主体位置,一股朝气蓬勃的创新能量无处不在。

乍一看还像个大学生的李广伟,是河南农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年纪轻轻已经是黑麦基因图谱项目的一线攻关“主将”;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一室主任卢高明,是实验室引进的工学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第一年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中原动力的科研团队中,90后女博士刘丹从事着一种岗位人才极稀缺的工作——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如果把摄像头比作机器人的眼睛,这项工作就相当于给机器人当“眼科医生”;

……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距离一流创新生态有多远?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是追赶先进的关键。

放眼“十四五”,我们需要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用才与留才并重,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断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融入我省创新生态圈。

我们期盼,扎根在日益兴盛的中原创新土壤中,这些充满创新能量的人才“树苗”,将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释放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记者尹江勇师喆)

相关阅读:
身边的检察英模 厉建峰:越是疑难复杂案件 越抢着去办 我省完成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 共确认排污口2087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