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全球饥饿人口激增1.61亿,2030“零饥饿”目标堪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9月5日,在2021年服贸会“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面临饥饿,面临饥饿的人数比2019年多出1.61亿;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
“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持久影响,2030年仍有约6.6亿人可能面临饥饿。”这意味着,2030“零饥饿”目标堪忧。
他介绍,针对上述问题,本月联合国粮食系统首脑会议将在纽约举行,这次峰会上有可能进一步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行动。
疫情冲击,全球饥饿人口增至8.11亿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
张忠军表示,实现第二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零饥饿”的首要目标是结束饥饿,并确保所有人,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全年都能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而在2019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就已经偏离了“到2030年实现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这一承诺的轨道。
“本月,联合国粮食系统首脑会议将在纽约举行,作为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的一部分,这是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峰会。首脑会议有可能提出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的机会。”张忠军说。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副主任安书曼指出,这次流行病不仅使抗击饥饿的进展停滞不前,而且使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出现倒退,破坏了国际社会“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共同承诺。
在亚太地区,疫情对农业部门的广泛影响包括:由于一些地区的生产减少,农产品营销和销售中断,农业劳动力和其他投入品供应短缺,使供应链遭受到严重的打击,这导致农民和农场劳动者的收入减少,进一步危及这些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有关灾害的发生率,并越来越严重。降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病虫害的爆发正在危害农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表明,全球气温上升将在20年内达到1.5℃的阈值,对供应链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无忧,全球贫富不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国强指出,当前的全球饥饿问题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粮食安全形势。
他认为,对中国而言,虽然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但目前粮食供应链建设、粮食保供稳价还存在短板弱项,与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战略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其中包括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弱、抗逆弹性不足,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提质增效难度大,粮食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够;同时,也有粮食加工转化链较短、产业链协同不畅等短板,存在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与资源方式较为单一、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等问题,缺乏对农产品国际供应链的有效防控能力。
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监涂长明在论坛上指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75公斤,超世界人均粮食75公斤。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储备量国家,中国的储备数量可以满足一年的口粮消费。中国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实现“十三连增”,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单产还会继续提高。因此,大家完全不必担心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快速提升,不得不加大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力度和数量。
他介绍,目前国家优先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确保谷物自产自给,油籽、棉花、糖等副产品则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来满足国内需求。“现在中国每年进口的农产品折合土地12亿亩。”
涂长明指出,从总体上看,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实际上,粮食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比如,中国、美国、印度三国人均粮食产量则分别为475公斤、1350公斤和235公斤。国际粮食市场存在的“总体平衡,贫富不均”形势是出现饥饿人口的主要原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