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考消息90年史话⑩|清凉山上的苦与乐
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1941年5月以后的一段时期,《参考消息》由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合编,编辑部设在清凉山半山腰解放日报社大院的窑洞中。
新华社负责抄收和翻译中央社电讯和外电,解放日报社负责《参考消息》编辑工作。编辑从新华社译好的电讯中选出能发公开报道的材料,编写成稿件刊登在《解放日报》上;不宜公开报道、又有重要参考价值、需要领导机关了解的材料,刊登在《参考消息》上。为了体现参考性,《参考消息》的稿件保持“原汁原味”,编辑不进行改写,主要工作是制作标题,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延安时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邓小平胞弟邓垦1941年秋天调到解放日报社,同时也从事《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1986年5月,75岁的邓垦回忆在清凉山解放日报社大院编《参考消息》的经历时谈到:“那时,物质条件很差的。我们在清凉山半山腰解放日报社大院两排砖窑洞的最边上一孔窑洞中工作,每天半夜两点半起床,只用干手巾擦一擦脸,就开始工作。延安夜间的气温很低,肚子饥饿,又没有夜餐吃,就连喝的水有时也没有。可一工作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编辑工作是很紧张的,夜里通讯员拿着马灯等在桌旁,编好一条送一条,我在编完《解放日报》后才能处理《参考消息》,每天都要到上午十一时半才能发完稿。常年都是这样。物质生活虽苦,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战争风云,五洲变幻,都在我们眼底展开。我们做的工作,是渴望精神财富的人所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