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谢你!每一位逆行的南理工防疫志愿者!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志愿者一直是一个充满爱的名词
代表着给予与奉献
代表着温暖与希望
自疫情爆发
有这样一批南理工青年志愿者
奋战在全国各地的抗疫一线
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在这片土地上迸发出青春的热血
“防护服裹满全身,汗水湿透衣背。”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级本科生
朱天骐
暑期留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朱天骐同学接到南京市秦淮区正在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第一时间放下了手里的事情,报名参与。
在核酸检测点,他负责清点队伍人数,维持队伍秩序,确保队伍顺序正确、有序。晚上22点多,他身着防护服,前往包含了密切接触者所在的居民楼,在南京三十多度的夜晚里层层扫楼,提醒尚未完成核酸的居民尽快做核酸。工作虽然繁琐和疲惫,但他丝毫没有懈怠,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是疫情逐渐缓和后的满足。
“我们年轻人,有劲儿!”
公共事务学院
2019级本科生
朱明
疫情爆发以来,南京组织全市市民开展多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朱明同学了解到南京市雨花台区紧缺一线抗疫志愿者,她第一时间前往社区协助医护工作者开展核酸采集和检测工作。
她主要负责的是信息登记、队伍引导、居民疑问解答等工作,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到深夜1点才结束。在南京疫情防控一线,朱明以一线亲历者的身份看到了积极配合的南京市民,认识了年龄相近、志愿奉献的优秀大学生伙伴,更加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在服务中,她听到最多的是大家对她说的一句:“谢谢”“辛苦你了”,而她也总是会停顿下手中的笔,抬头充满力量地回一句:“我们年轻人,有劲儿”“应该的!”。
“因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2019级本科生
钱浩楠
钱浩楠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暑假返乡期间恰逢扬州疫情爆发。七月中下旬,钱浩楠第一时间参加了防疫抗疫的培训,在家乡开启了他的抗疫之旅。
早八晚六,他都与工作人员站在社区的关卡处,一边拿着测温枪检测进出人员的体温,一边检查往来人员的行程码与健康码,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却保障着社区每一家的安全。由于扬州有中高风险地区,需要反复进行全面核酸,工作人员必须要统计所有住户的名单,以便核酸检测顺利地进行。
炎炎烈日,拿着检测核酸的宣传单与统计表,挨家挨户地确认个人信息也成为了重点任务之一。在面对夸奖与赞美时,他也总是红着脸说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0级本科生
张雯涵
七月中旬,张雯涵在家乡亲身经历了郑州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也在灾情面前看到了无数支援河南、支援郑州的身影。在郑州疫情爆发期间,当了解到村中组织核酸检测人手不够时,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
张雯涵与其他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开箱采集和送检的工作。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张雯涵不仅掌握了关于工作的知识,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管理能力,也深刻感受到一线人员的不易,更为前辈们的精神大受鼓舞与激励。她说:“不啻微芒,造炬成阳,点滴汇成大海,是中国人心中的阳光。”
“构筑城市抗疫防线,将风险隔离在城市之外。”
中法工程师学院
2019级本科生
王宇涵
为了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在高速路口构建一条防线,守住家乡门户成了极迫切的需求。靖江市团委发出号召返乡大学生建立志愿服务团队进行志愿活动的宣传,王宇涵便第一时间向所在街道团组织报名,加入了志愿者团队,走上了防疫工作的第一线。
G2高速是城市的主动脉,即使是在深夜凌晨也车流不息。王宇涵所在的一号道口是货车人工通道,通过的车辆七成是卡车,也是所有道口中最繁忙的一个。重载卡车的噪声很大,他得用喊的方式才能和卡车司机进行有效沟通。排气口的热浪喷射在身上,值班回来满身都是柴油的气味,可是王宇涵与其他志愿者从来不喊苦不喊累,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做到每人必检,有效构筑起城市抗疫防线,将风险隔离在了城市之外。
“用耐心和细致筑牢防控一线!”
外国语学院
2018级本科生
郎佳菁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郎佳菁暑假回到家乡宁波,经历十四天居家隔离后,她了解到由于疫情形势严峻,疫苗接种的人数不断增加,社区防疫人员有很大缺口,因此她和姐姐二人积极响应社区号召,投身到宁波市奉化区的疫苗接种场务管理志愿服务工作中,负责接种流程引导、线上个人信息建档等工作。
志愿者的工作紧张而有序,面对大量接种人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去协调和完成各项工作。接种人数多,接种压力大,郎佳菁始终坚守于疫情防控一线,她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及接种者的好评。
还有更多的防疫志愿者
用一次次“逆行”
织起一张张温暖的疫情防控网
用一次次的坚守
将希望的种子埋进了2021的夏天
感恩!感谢!
万众同心共戮力
阴霾扫尽现天晴
抱着必胜之心去打赢这场战“疫”
南理工人行在路上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研究会
来源丨学工处校团委受访者
编辑丨刘贤褚易凡
审核丨卢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