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周一药之漏芦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通乳的漏芦·
相传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女大夫,她经常给百姓免费送药治病,深得百姓的爱戴。
一日,女大夫上山采药,途中遇到一位乳痈患者。一问才知,这位妇女前不久刚生完孩子,乳汁排出不畅通,乳房胀痛,而她的孩子由于没有乳汁可吃,饿得哇哇直哭,面黄肌瘦。女大夫看到路边有一种开着紫色花朵的植物,便随手将这个植物拔起,放在嘴里尝尝,味苦,无毒。她想到,有很多味苦的药都能治疗火毒壅盛的疾病,便嘱咐这位妇女回去将这种草药连根捣烂敷在患处并内服。没几日这位妇女的乳痈就好了,而且乳汁也通畅了。
女大夫得知这种草药确有治疗乳痈和通乳的功效,便称这种草药为“漏乳”。后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便改其谐音称为“漏芦”。
·牛刀小试·
1.漏芦药用基原植物属于哪科?(单选)
A.蔷薇科
B.菊科
C.禾本科
D.唇形科
2.中药漏芦选自基原植物的什么部位?(单选)
A.种子
B.果实
C.地上部分
D.根
3.漏芦的功效不包括下列哪项?(单选)
A.消痈
B.温阳
C.清热解毒
D.下乳
4.下列图片中的哪一幅是漏芦饮片图?(单选)
A.
C.
B.
D.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DBA
·饮片辨识解析·
A.漏芦饮片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为暗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网状裂纹。切面为黄白色至灰黄色,有放射状裂隙。
B.苍术饮片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为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根痕。切面为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
C.羌活饮片本品呈类圆形、不规则形横切或斜切片,表皮为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为棕褐色,木部为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体轻,质脆。
D.独活饮片本品呈类圆形薄片。外表皮为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皱纹。切面皮部为灰白色至灰褐色,有多数散在棕色油点,木部为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为棕色。有特异香气。
·药典之言·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胃经。
【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各家之言·
功效:
《本草备要》: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治遗精尿血,痈疽发背,及预解时行痘疹毒。
《本草便读》:清湿热杀虫凉血,祛除积久小儿疳。
《本草撮要》:功专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治遗精尿血痈疽发背及痘疹毒。
《本草求真》: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力也。
《本草易读》:散热解毒,通经下乳,排脓止血,续筋长肉。
《本草择要纲目》: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疗乳痈瘰,行痘疹热,古方治痈疽发以漏芦汤,尤其功之首称也。
《本经逢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
《滇南本草》: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
《药性切用》:性味苦咸,软坚消瘿,泻热解毒,为外科专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热气疮痒。
·漏芦与青蒿的功效对比·
《本草思辨录》:漏芦亦蒿类,而青蒿治疥疮痂痒,热在骨节间;此治湿痹之恶疮,热在肌肤。青蒿芳香苦寒,合湿热而并除之,故宜于由湿转燥之疮;漏芦色黑咸寒,热散于肌表而湿,使古方治发背以漏芦汤为称首者,背为太阳寒水部分,漏芦咸寒而有白茸,正与相合。且热退漏芦下乳汁,是下热结而不下之乳汁,能消乳内胀痛,非下乳汁之通剂也。
·配伍·
《得配本草》:配生姜、地龙,治历节风痛。
《本草易读》:冷劳泻痢,一两,艾叶四两,醋熬膏丸之。白秃头疮,烧灰,猪油合敷。
《本草备要》:连翘为使。
·禁忌·
《本草求真》:气虚疮疡不起,及孕妇有病者切忌。
《本经逢原》:故气虚及疮疡不起发者,咸非所宜,而妊妇尤为切禁。
《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注:
1.中药传说故事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829064?from=articleDetail。
2.饮片辨识解析来源:2015年版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