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贾西津:河南水灾捐赠饱和了吗?

原标题:贾西津:河南水灾捐赠饱和了吗?

如果更多人去看“没被看到处”,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河南新乡接收捐赠物资的临时仓库,物资堆积如山。图/视频截图

河南新乡接收捐赠物资的临时仓库,物资堆积如山。图/视频截图

“捐太多了”“够了”“不要了”……

河南水灾牵动人心,来自各界的捐赠源源不断涌向灾区,但很快就出现捐赠“饱和”的质疑,甚至有批评“用力过猛”。难道这次救灾真的“小题大做”了吗?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664个乡镇1481.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620.3万亩,仅倒塌房屋就达35325户99312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337.15亿元。

在捐赠方面,截至8月9日17时,河南省慈善总会官网显示已接收抗洪救灾捐款42.6亿元,加上郑州慈善总会及其他各种基金会独立支配资金,和受灾损失相比,社会捐赠也只是零头。

河南省慈善总会网站公布的“防汛抗洪驰援河南”捐款信息。

河南省慈善总会网站公布的“防汛抗洪驰援河南”捐款信息。

“捐”与“需”要相匹配

为什么会出现“捐太多了”的假象呢?简单说,是捐与需的匹配问题。

第一,钱要花出才是效。救灾与任何公益事业一样,是以“花出”而不是“筹得”为目的。而物资从捐出方到受益方,不会自动实现,它有赖于一个专业的执行部门,也就是社会组织。从救灾捐赠,到受灾地点,再到灾民需求,特别是那些没有声音的“弱势中的弱势”,越是往下越可能遇到“执行力”瓶颈。

实际上,这次水灾救援,社会组织的响应已经非常踊跃,根据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统计,已有超过600支民间救援队响应此次洪灾。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郑州慈善总会、平顶山志愿者协会等机构还联合成立了“7·20洪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郑州)”,在政府的应急管理部和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之间协调工作。捐赠者仍然需要理解的是,“捐”的时候如果想到“用”意,是非常有益减少执行环节“堰塞湖”的。

第二,物到用处方解需。我们看到一线志愿者和记者的报道,矿泉水和方便面潮水般送到安置点,没地方放了,如果分发不下去还怕伤了爱心,以致出现见到捐赠车忙说“不要”的情况。但同时,卫生用品、消毒用品、防潮垫、被毯、保温杯、充电宝、防水照明灯等物品,其实远远供不应求。而且,新灾情蔓延的地方仍然有整村无食无水的求救。所以物资的捐赠,不只是折合金钱价值的多或少问题,而是如何符合“用处”的匹配性。

第三,救灾不止救急时。应急响应固然对于灾害救援至关重要,但是灾害影响远远不止灾害发生时。敏锐的公益人已经意识到,救灾捐赠是在应急阶段大量涌入、随灾害平息而递减的,而救灾的用款需求恰恰相反,并非主要用于前线救援,而是在灾后重建时才大量上升的。如果捐赠者都要求用在一线,甚至更定向在某地某事,确实就会出现“用不出去”的情况。这并不是救灾不需要了,而是该特定事项用不了了。

有捐出无执行、有物资不合用、捐款与用款时间差,这三种捐赠“饱和”的主要体现,说到底都不是捐赠数量“过多”的问题,而是捐出与受益的“匹配”问题。

2021年7月23日,浙江省金华市区体育中心广场,社会各界捐赠的发电机、帐篷、矿泉水、方便面等价值百万元的救灾物资被装上大卡车,紧急运往河南灾区。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2021年7月23日,浙江省金华市区体育中心广场,社会各界捐赠的发电机、帐篷、矿泉水、方便面等价值百万元的救灾物资被装上大卡车,紧急运往河南灾区。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怎么匹配呢?笔者有几点建议,供捐赠者参考。

首先是按响应时间采取相应行动。如果在灾情发生24小时之内,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参与,无论是现有物资,还是资金可以用到救灾中,或者具有某种专业能力、信息、渠道、地理等优势,可以投入救援,就可以马上行动,在行动中协调。第一时间的应急永远是稀缺而显效。

如果经过两三天,第一批救援已经抵达,再启动参与的行动者,就更要注意信息先行,关注容易被忽略的需求、容易被忽略的地区、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联系协调机构,选择合适的执行者,提高参与效力。

如果灾情危机已过,或救援力量已大量调动起来,这时再参与进来的人就不一定急于行动,除非有独特优势,否则不如直接捐钱,并尽量安排到灾后重建方向。灾情牵动人心,人们会在自己感触到的时间参与,但捐赠要发挥救灾效力,还需与救灾阶段相匹配,才能避开爱心“拥堵”,填充爱心“空缺”。

其次,做知情的少数,不赶盲目的焦点。爱心“拥堵”,常常与社会关注聚焦点相关。比如汶川地震中倒塌的中学,触目惊心,很多人都想捐助到那所中学;河南水灾后人们无食无水的求救在网络发出,很多援助者立刻用大车载着矿泉水奔赴灾区。

这些第一批的响应者当然对救灾非常有价值,但“错开焦点”其实更符合公益的精神。比如新冠疫情抗疫开始阶段,口罩和防护服是稀缺品,在同一区域竞相采购,其实只是捐助者之间“谁”得的竞争,但有的组织去采购呼吸机,就完全没有资源拥堵。同样,水灾救灾安置中,矿泉水和方便面不是稀缺物品,比较容易就近采购,反而可能出现停电停水,没有开水冲泡的情况。

卓明“常规水灾后救济安置物资种类”列单就比较有针对性,还有些组织采取“问需采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甚至直接提出“不要怕给灾民发现金”,因为丰富的救灾经验告诉他,此时增进灾民的自主选择权或许是最有效的。

社会组织服务理念中有一条是关注“弱势中的弱势”,其实就是永远去寻找被忽视的方向,如果更多人有去看“没被看到处”的理念,资源就更容易实现均衡性配置。

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孝感市义工联合会前往被水围困的鹤壁浚县邢固村发放物资。图/壹基金

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孝感市义工联合会前往被水围困的鹤壁浚县邢固村发放物资。图/壹基金

战略性捐赠

对于大额捐赠者,从比较“捐了多少”,到在意“怎么捐的”,的确需要阶段性的一跃。对此,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提出“社会捐赠资源的阶段性合理分配”,方德瑞信和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发布“战略性捐赠倡议”,提出匹配灾害周期的捐赠。

那么,捐赠者的“战略性”指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至少包括捐赠时对资金的时间配置、领域配置、目的定位等方面做出战略预设。

其一,资金的时间配置。转变“资金涌于应急响应、用款需求现于灾后重建”的“时间错位”,需要捐赠者在捐的时候就有灾害周期的观念、长远部署的视野,而不是只投眼前看得见的。

捐赠物资的应急响应,关键在快,物资、人员、行动,分秒必争,但一线资金量其实需求并不多;中期救灾,消除灾情,恢复生计,就需要更多维度的专业组织、社区组织介入,投入合适的执行者是关键考量;长期而言,灾后重建是以年、乃至十年计的,灾后清淤、环境、基建、房屋、社区和经济的重建,是整个社会生态的恢复过程,多少资金量也不为过,但此时社会关注热情恰恰已经消散了。

“战略性捐赠倡议”提出按照“紧急响应—灾后恢复与重建—减防灾与备灾”规划资金投入,将集中动员起的社会物资,更多向时间长轴的后端配置,使用到资金需求更大的灾后重建乃至未来灾害防范阶段,就是对救灾生命周期的匹配。

其二,资金的领域配置。纵向上,救灾有生命周期;横向上,救灾还有结构图谱。人们通常意识到的社会组织,是直接服务受益对象的,比如灾情中的救援队就是实施救助的主力军;向灾民发放食品生活用品的救灾组织也是可见的救灾主体。

但社会力量怎么能生长起来?救援力量怎么能对接到服务对象、怎么能作用有序?为什么有的地方社会力量强大,有的地方就发展不起来?

如同经济系统有不同分工定位的企业,社会部门也是一个生态体系,其中的多样性和层次感是其重要特点。捐赠者在资金的投入领域上,能意识到灾难修复的多样性,如心理恢复、社区恢复、文化恢复、村庄重建等,并能关注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力量,如信息平台、支持平台、参与机制、协调机制、援助援助者、关怀志愿者等事半功倍的投入,同时投入前瞻性减防灾,如灾害教育、减防灾设计、政府社会应急协调的日常机制、备用资金池等,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001号站点收到了捐赠的图书,益童乐园的3个站点持续开站,为孩子们提供陪伴。图/壹基金

001号站点收到了捐赠的图书,益童乐园的3个站点持续开站,为孩子们提供陪伴。图/壹基金

其三,资金配置的目的定位。灾害应急响应、灾后重建、减灾防灾,是围绕灾害发生的计划,此外,灾害防治还有围绕人的目的,包括自救能力、自组织训练计划,这些本是更基础的社会投入领域。但我们在灾害过程中也会看到,在本来还有机会的时候,可能有人因为坐等错失自救机会,甚至埋怨救援队来得太晚。人们对受灾者有同情共感,但自救能力、自组织能力,不仅在灾害救援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意义都绝不亚于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资源量小,不意味就没有战略性考量。具有选择性的参与,恰当地选捐赠组织、选捐赠项目、选长期捐赠,同样是战略视野。在看待他人的捐赠时,不要去比较,尤其不要比捐赠额,必须理解救援不是义务,捐助不是义务。我们可以自己积极参与做活跃公民,但没有权力指责谁没行动。

公众可以并应该监督的,是资金的合法性,是否公开、透明、合执行效力,盯住虚假、贪污、渎职。自愿而保障真实性,才是捐赠最好的舆论环境。

郝南8月5日在朋友圈写到“灾后重建已经启动;应急救灾远未结束”。这应该是专业救灾人对此次救灾阶段贴切的判断。救灾捐赠,“饱和”是假象,捐与用如何匹配,以及战略性思考,应是下一步真实的需求。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

郑州重点人群启动新一轮核酸检测 个体诊所暂停诊疗服务 浙江宁波象山:深入船厂、渔船向船员宣传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