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之路通向未来

原标题:创新之路通向未来

先进设计进入6纳米水平、5纳米刻蚀设备已应用于全球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中国芯”从这里走向全球;

首个由中国人独立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获批上市,在研药物品种500多个——中国15%的“创新药”(原创新药)在这里研制诞生;

ARJ21支线客机运营初具规模,累计交付50架,C919大型客机正式商用的日子越来越近——蓝天梦从这里展翅高飞……

这里是浦东,正以昂扬的姿态承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下称“引领区”)的历史使命,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里是浦东,正以勇当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为己任,全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浦东已为未来谋划出一条创新引领之路。

基础研究闪耀“浦东之光”

最近一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去年12月,在浦东立项开工近5年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激光装置”)通过验收,目前已初步开放供国内相关课题组完成物理实验。7月22日,历时近10年研究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器研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全球领跑。

“羲和激光装置为科学家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极端物理条件,有望在基础物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国防安全以及相关工业领域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冷雨欣这段时间更忙了,除了做研究,他又多了一项新任务——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读科研成果。

他讲述的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在成立之初,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团队就立下了“加班奋战300天,不见出光誓不还”的目标,没想到,最后完成目标却用了3000余天。这也深刻揭示了基础研究需长年累月的积累,要具备“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才能攻克基础性科学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浦东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和规划。目前,像羲和激光装置这样在浦东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有10个,浦东还在积极争取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比如,李政道研究所今年将投入试运行,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年内将竣工,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让浦东的基础研究实现带动引领。

生态体系创造集聚效益

消防机器人随时待命,巡检机器人四周巡逻,咖啡机器人忙着招待客人,双臂机器人用魔方表演的形式“炫耀”着它能完成的精细动作……在张江机器人谷的未来体验馆内,一批全球领先的机器人齐聚一堂、各显神通。作为浦东新区六大硬核产业中“智能造”的集中承载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的张江机器人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中心。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未来体验馆内的明星企业,作为目前唯一能将康复机器人产品出口到欧美的中国头部机器人公司,在扎根张江6年后,公司于7月份正式将总部搬到了张江机器人谷。

“我们计划1年至2年后,在机器人谷里形成上下游企业集聚的生态环境,以及商业模式、人才培养等互通的氛围。”在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顾捷看来,发展创新产业少不了生态体系的搭建,产业集聚和孵化能力将构筑完整的创新链条。

“张江机器人谷未来将继续推动机器人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中心,预计到‘十四五’末,谷内入驻机器人核心企业将达到150家,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张江机器人谷项目负责人王涛说。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建设,是浦东在打造创新引擎上的突破口。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徐敏栩介绍,7月29日,浦东推出了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发挥大企业的内部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集聚、培育、孵化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研发中心向开放创新中心升级,在浦东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

除了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孵化体系,构建全方位知识产权体系也是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内容。“原本需要3年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现在可缩短至70天,帮助企业有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瑛表示,目前,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经通过建立高价值专利快速审查机制,提升授权速度,有效帮助创新主体快速获得专利授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加快企业研发创新步伐。

科学城里建设人才家园

“从79平方米的小户型到126平方米的大户型,这个小区不仅户型多,商业、青少年活动中心、幼托幼教等配套也都很齐全,价格还比周边便宜……”在张江科学城的张江纳仕国际社区,正在为公司员工考察租房的上海霍莱沃电子系统公司董事会秘书申弘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如果员工有这样的住宿条件,肯定能引来更多人才”。

“张江纳仕国际社区比较特别,我们‘只租不售’。”张江集团投资管理部经理金莉敏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社区是张江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功能保障性项目,也是满足张江科学城人才居住需求的重要举措,3期建设将提供近4000套租赁住房。“不仅要住得好,后期我们还会结合张江科创园区的特点,把孵化器引入社区,帮助张江的人才实现居住在社区、创业在社区。”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引领区如何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浦东颇动了一番脑筋。

除了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外,浦东还下大力气对地域空间提升扩容,建设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实现从“园区”向“城区”转型。

“区域建设范围从95平方公里扩大到220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要‘变胖’了。”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说,将着重调整区域功能,更加突出城市概念,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在张江的川杨河畔,记者看到高50米、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会堂正在加紧建设,旁边的“科学之门”工程建设也是热火朝天。

“每年张江科学城都会举办大量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大赛,但一直缺少一个功能完备的公共空间。”张江集团资产运营事业部总经理陆晓炜说,张江科学会堂计划2021年底竣工,2022年第二季度启动压力测试,科学会堂投入使用后,张江将拥有自己的“科创新主场”。

站在张江科学会堂,东接正在建设的“张江科学之门”,西邻张江人工智能岛,隔河北望“张江药谷”,南近浦东国际人才港。30多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乡间阡陌上,科创高地正在崛起。

相关阅读:
“奥运热”带动爆款生意 奥运金牌奖励莫要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