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奥运观察丨他们从北京奥运拼到东京奥运

原标题:奥运观察丨他们从北京奥运拼到东京奥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奥运观察丨巩立姣刘虹四次征战马琳杜丽从台前到幕后

他们从北京奥运拼到东京奥运

2021年8月6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连续第四届参加奥运会的老将刘虹坚持到最后,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从北京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刘虹用13年的坚持和努力,收获三枚奥运奖牌。

2021年7月29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国选手陈梦在夺冠后第一时间拥抱了自己的教练马琳,直播镜头捕捉到了马琳眼含热泪的画面。

同样的画面也曾在13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演。2008年8月23日,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琳夺冠后与恩师吴敬平紧紧相拥,泪流满面。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芳介绍:“高水平的运动员转型当教练,是运动员退役后最常见的发展路径。”从2008年到2021年,13年过去了,当年的运动员中不少人已经是教练组中的主力。

王芳说,其实教练是个苦差事,面临的压力很大,需要付出很多。“每个人做出职业选择的原因可能不一样,但变化的是身份和角色,不变的是那份为国争光的心情。”

7月24日,为中国拿下东京奥运会首金的杨倩,在打完最后逆转对手的一枪后,后方教练高举双手,欢呼雀跃。为杨倩庆祝胜利的教练,正是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女子50米步枪三姿金牌的杜丽。

8月2日,看到弟子张常鸿射落东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金牌,作为教练的杜丽坦言,有着和自己夺冠不一样的激动,“可能那种兴奋更容易表达。当运动员就会控制自己一些,要沉浸在比赛中,当教练就比较放松。”

对杜丽的丈夫庞伟来说,东京奥运会是他参加的第四届奥运会。2008年,22岁的他就拿到了奥运金牌。然而,在之后的两届奥运会上,他都未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一直到今年和姜冉馨一起夺得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冠军。

因为国家队在这个项目缺人,里约奥运会后退役的庞伟在休息两年时间后选择复出。刚进国家队时年纪最小的青涩少年“小庞”,成了手枪组年龄最大的沉稳“老庞”。多年的射击训练,让他的肩部、腰部、颈椎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伤病,但庞伟还是咬牙去完成日常训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老将们坚持刻苦训练,再战奥运赛场?

“超越自我的追求,对比赛项目发自内心的热爱,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拼搏精神,缺一不可。”在王芳看来,所有的老将,都值得我们致敬。

四战奥运的32岁老将巩立姣投出20.58米,拿下女子铅球项目金牌,这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首枚田赛金牌。在比赛中一直克制着自己情绪的她,在赛后终于可以让眼泪肆意流淌:“这一刻我等了太久!”

当年,21岁的跆拳道小将吴静钰在北京奥运会一战夺金。“我从跆拳道学到了很多,是热爱也是一种信念。”虽然在东京奥运会遗憾止步复活赛,但是吴静钰的坚守和付出,同样光芒闪耀。

从北京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中国蹦床第一人”董栋先后拿下1金2银1铜。他用“圆满”两个字总结自己的奥运之旅,“为了国家,为了我们的荣誉,尽全力去拼,不管结果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都不会留有遗憾。”

事实上,数次征战奥运赛场的人,不只是运动员。

东京奥运会拳击女子69公斤级比赛,谷红每次上场前,今年已经68岁的中国拳击协会主席兼总教练张传良,都要上前叮嘱她几句。而在北京奥运会拳击男子49公斤级赛场上,张传良也是这样叮嘱当年的奥运冠军邹市明的。

“几代体育人把自己的技术、经历、精神,还有心中的那份热爱,薪火相传下去,这当中体现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王芳说。

这几天,刘国梁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前夜,跟陈梦、孙颖莎等运动员谈话的视频刷屏了。“就是一条路,冲!杀!拼!搏!”从运动员到男队主教练、国乒总教练,再到乒协主席,这已经是刘国梁参与的第七届奥运会。

8月5日,中国队战胜日本队,获得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后,有日本记者提问:“中国乒乓球队为什么这么强?”

陈梦回答了两个字:“传承。”

相关阅读:
奥运版《错位时空》 江苏省南通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计划8月11日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