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与《检察日报》共同成长 《检察日报》定义过去,也将书写我的未来

原标题:我与《检察日报》共同成长|《检察日报》定义过去,也将书写我的未来

“我与《检察日报》共同成长”征文

《检察日报》定义过去,也将书写我的未来

人生的紧要关口,是《检察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0年,从检的第一天起,我就与《检察日报》结下不解之缘。作为办公室的“笔杆子”,每天看《检察日报》,领会讲话精神、学习同行经验、研读理论前沿,已成习惯。长久的亲密接触,让我总结出“泛读+精读”的方法,内心也萌发了对《检察日报》的向往。

2014年,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在重庆举行,我主动申请成为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那次笔会,我对《检察日报》的好感倍增,并与一大批检察摄影达人结下了一生的友谊。心想,如果我能成为报社的一员,该是何等幸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6年,因为宣传的经历和摄影的特长,我迎来一次转岗的机会——负责《检察日报》重庆记者站的日常工作。我把这一段经历写成《我叫“娘家”》,获评检察日报社创刊25周年“金牌有缘人”提名奖。

图为作者参加重庆市检察院新闻发布会时,作为驻站记者代表《检察日报》提问。

此后六年的每一天,我都和同事们一起找选题、做策划、写新闻、改稿子,把爱好与工作相结合,全身心沉浸在工作中,这段日子也成为了我一生中十分快乐的时光。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走长江·说检察·看发展”的采访活动。重庆境内沿江共6站,我们白天赶路去现场采访、收集素材、消化资料,晚上熬更守夜,思考选题、反复选点,抓住灵感、通宵赶稿。十天时间,“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对我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为了抓取基层“活鱼”,我和业界同仁们风雨无阻,驱车通过滚石、滑坡云集的山道,走村入户,采访基层一线干警服务群众的故事。那一次,我拍下《记者下乡》的图片,后来上了中国记协的刊物,成为央媒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个剪影。

活动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加之夏日天气变化无常,同行的驾驶员发起高烧。于是,我临时客串起驾驶员,在天降大雨、一路隧道、视线模糊的情况下,驱车数百公里,最终从丰都安全抵达了云阳,全身紧张得出汗。

2018年,作者参加《检察日报》举办的走进100个基层院大型采访活动。

这一次采访,让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工作中的实干家,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具备写作、摄影、策划、沟通、舆论引导、新媒体运维等能力于一身的多面手。2017年,我被提拔为宣传处副处长,记者站另两人亦获得提拔。面对组织的信任,我一如既往地用感恩心态,踏实工作,践行宣传智慧,做优检察形象,发稿量在驻站记者中保持领先。2019年1月,我当选2018年度检察日报社“十佳采编明星”。在从事纸媒工作之余,我还开辟自媒体阵地,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图”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检察自媒体20强”。

《检察日报》定义了我的过去,也将继续书写我的未来。面对唱衰纸媒之声,我始终对宣传工作充满热爱,对纸媒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就是一个检察青年的选择。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重庆记者站副站长)

中国赛艇亮剑东京!男子创造历史,女子再现辉煌 《海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