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是暴雨破坏力弱了,是我们应对能力强了”

原标题:“不是暴雨破坏力弱了,是我们应对能力强了”

在这场被称为入汛以来“最强暴雨”的雨夜中,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彻夜值守的“守夜人”,他们中有消防战士,也有排水工人,还有随时准备冒雨救援的志愿者。

新京报记者张静姝慕宏举徐杨彭镜陶实习生朱恩民吴梦真编辑李明校对柳宝庆

7月11日晚,北京迎来暴雨。

据统计,11日18时至12日18时的24小时里,全市平均降雨量97.3毫米,城区平均110.2毫米,西南107.0毫米,东北95.5毫米,西北95.3毫米,东南73.3毫米;城区最大朝阳孙河站160.2毫米,全市最大房山北窖187.0毫米。从降雨量等级划分来看,全市普降暴雨,城区和西南部降下大暴雨。

截至12日10时,全市共发生积滞水30处,其中23处已处置完毕,7处正在处置中,房屋漏水44处,都已及时处置完毕。

在这场被称为入汛以来“最强暴雨”的雨夜中,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彻夜值守的“守夜人”,他们中有消防战士,也有排水工人,还有随时准备冒雨救援的志愿者。

然而,这次的任务似乎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重。此前已经做足布控的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未接到一起警情,石景山的救援队也“无功而返”。一位救援人员称,“这不是因为暴雨破坏力弱了,而是我们的应对能力强了。”

▲7月11日,暴雨中的行人。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7月11日,暴雨中的行人。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

全员回岗的消防员

门头沟区的雨来得要早些。

天空黑云蔽日,闷热的空气向着道路上来往的行人与车辆缓缓袭来。7月11日晚7点刚过,雨滴开始在柏油路面上打出黑色印记,伴随着黑云中闪现的弧光和“轰隆”的响声,豆大的水滴掉落,暴雨来临。

此时,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指战员已经做好准备。副支队长邱华告诉新京报记者,近年来,门头沟区曾出现过因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区政府和消防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在汛期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区消防支队组织各消防救援站集中排查抢险救援器材。“在汛期来临前,要检修所有的救生衣、冲锋舟、排水泵等,冲锋舟要提前拿出来充好气,以便随时出动。”同时,区消防支队还针对水域救援和汛期突发事故救援,组织开展了10余次实地演习演练。

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下辖5个消防救援站,共备防车辆25辆,消防指战员162人,配备橡皮艇4艘,手抬泵5台,救生衣70件,以及其他防汛救援装备400余件套。7月11日,区消防支队立即启动召回机制,支队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消防救援站指战员返回工作岗位。

此外,区消防支队及相关下属消防救援站的所有在京指战员,在接到暴雨应急防范的通知后也被全部召回,“很多人原本在家休息,接到命令后便全部回到工作岗位。”

而早在10日早8点,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龙泉消防救援站就开始逐一排查抢险救援装备,包括雨衣、救生衣、救生圈等,“主要观察其外观是否有磨损,是否漏气,涉及油水电气的相关器具如排涝用的浮挺泵、手抬泵等是否好用,油箱是否装满等。”整个过程耗费了近半天的时间。

11日晚,救援站又开了一次动员大会,对每一名消防指战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强调。

实际上,每名消防员都明白自己的职责。“这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有5年以上的防汛经历,经验充足,甚至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水域救援培训。”马海晗自己也是一名从业13年的“老兵”,经历过多次北京特大暴雨的他,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即将来临的暴雨。

除了救助别人,马海晗时常会提醒消防指战员注意潜在的安全隐患。降雨来临时,地面湿滑,“有的消防指战员晚上听到警铃时,由于着急登车,出门口容易不注意滑倒,这些都会进行专门提醒,确保他们安全出警,平安归来。”

12日凌晨,门头沟区大雨依旧,龙泉消防救援站的3辆消防车,27名消防指战员正随时待命。此刻,若楼内的警报响起,所有人均会在一分钟内,完成从起床到开车出库的全部过程,“随时响铃,随时出发。”马海晗说。

邱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往年雨期来临时,下属消防救援站经常会出动排水作业。“特别是去年经常会接到地下室灌水的警情,需要消防指战员前去排水。”而今年入汛以来,门头沟区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印发了《防汛应急手册》、《门头沟区防汛应急预案》等,要求全区各镇街、相关部门、各村居要调派力量,值守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并保持通讯畅通。

“往年容易积水的桥底,在雨期来临前就疏通好了管道,并预备好排水设备待命,遇到积水情况就上前及时抽出。去年容易灌水的地下室,也有相应的人员提前将沙袋布置好,防止积水灌入。”

据邱华介绍,全区共有4000余人投入到此次防汛工作,准备工作十分充分。直至7月12日中午,区消防支队接收到关于暴雨造成的积水救援警情仍为零起。

▲7月12日,三温路铁路桥桥下,工作人员冒雨将排水带放入抽水泵中。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7月12日,三温路铁路桥桥下,工作人员冒雨将排水带放入抽水泵中。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

备战两个月的救援队

跟门头沟区消防支队一样,石景山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同样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对讲机和手机上偶尔不时传来消息,“继续提高警惕待命。”“现在暴雨集中在房山,需要提供支援的时候会随时说。”“晋元桥底下没事,无积水情况,放心。”

11日晚上11点,石景山区的大雨已经持续下了一个多小时。

但郭志军没有收到任何求助信息。此前,救援队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备,“汛期若有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出勤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有队员盯着对讲机,也有人在手机上看着天气预报,还有人站在二层平台上远眺。

7月11日,石景山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郭志军发出召集通知,20多名志愿者立马集结。集合地是郭志军的公司办公地,因为距离汛情易发点近,成了救援队的集结点。晚上6点多,西五环一处仓库大院里,21名志愿者、13辆携带救援设备的车辆,以及两艘冲锋舟陆续汇集。

这支志愿者队伍2013年建队,持续8年执行汛期任务。队伍中有医护、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公司职员。在过往的汛期里,他们从被淹的桥下拉车救人,给被淹的村落、社区抽水、转移。

为了应对每年的汛期,准备工作要从更早之前开始。5月15日郭志军就组织队员清洗水域装备,准备夏季的防洪防汛。6月20日,救援队还组织开展水域救援技能训练。“每年的6到9月,是北京的汛期,我们必须在每一场大雨到来前,确保保障工作万无一失。”郭志军说,队员里每年都有新成员,要保证救援能顺利进行就要不断重复训练,再无其他捷径。

“两处城中村平房区、一个桥底、一个楼房居民区,还有一处半山区,这是历年来汛期容易出现问题的点位。”11日白天,郭志军已经带队员去这几个地方“踩点”。每年汛期后,这些地方都可能发生变化,“也许上一次疏散群众的那条路上新建了房屋,也许上次还可以进船的通道已经封闭。暴雨来之前,要把这些都摸透。”

天气预报称12日凌晨会有瞬时9级大风,这是郭志军觉得最易导致突发状况的时候。风几点来?毁坏力有多大?影响山区还是城区?这都是谜团,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

▲7月11日深夜,石景山暴雨,救援队集结等待随时出发。新京报记者张静姝摄

▲7月11日深夜,石景山暴雨,救援队集结等待随时出发。新京报记者张静姝摄

━━━━━

“不是暴雨破坏力弱了,是我们应对能力强了”

当然,没有人希望自己这身功夫能排上用场。对救援队来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12日凌晨2点,是第二波暴雨预计到达的时间。一名队员的朋友圈里,有人形容雨来得猛,“说盆泼更恰当”。求助信息一直没有弹出,也没有人敢睡。吃泡面、刷云图,是队员们备勤时候的常态。

凌晨4点多,雨停了。

始终没有接到救援消息的郭志军舒了一口气。他心里有了底,往年必定出勤救援的,常常积水的晋元桥、落差将近3米的水泥厂社区,在这一晚,都经受住了考验。

在去年汛期后,市政部门对晋元桥下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平房村也进行了拆迁和地下管网的改造疏通。郭志军说,每年汛期结束后,政府应急部门都会找他们开“碰头会”,讨论当年汛期救援集中点位的问题和整改方案。第二年汛期再来时,救援队总能在这些地方发现变化。

大雨考验城市,也考验着每一个人。丰台区丰台街道永善社区办公室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这里值守到天亮,随时准备冒雨救援。朝阳区红领巾桥下,排水工人们早早赶到这里,随时准备疏通管道……

郭志军明显感觉到,群众的防汛和避险意识明显提高了,“过去桥底下被淹,有些人不舍得弃车逃生。现在,我们去了现场往往看到的是车被没了顶,司机站在高处。”他还回忆,过去的暴雨救援,搜救被困在山里的驴友是一项大任务,但现在,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大家说感觉暴雨的破坏力弱了,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应对能力强了,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样子。”

未眠的一夜,没有救援任务。打个小盹儿后,队员们陆续离开,作为志愿者,在这个正常的工作日周一,他们还需要脱掉救援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新闻上弹出消息,这个早高峰与往常相似,并没有因为暴雨带来过分拥堵。

“看样子,这些工程经受住这场大雨考验了。”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的时候,雨基本停了。院子里的狗从窝里试探着出了门,有小孩穿着雨鞋出门跑闹。另一批队员赶来,接过岗位继续备勤。

▲7月11日上午,暴雨到来前,蓝天救援队在规整装备。受访者供图

▲7月11日上午,暴雨到来前,蓝天救援队在规整装备。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台媒:越南台企工厂传1员工确诊 数百员工“摇烂”工厂铁门后逃离 北京平谷区、密云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