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观|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四川部分地级市如何“追赶”?
近日,四川达州一名网友建议,达州应借鉴其他城市的引校模式,“吸引省内外双一流高校来达办学”。达州市教育局6月23日回复称,当地正在编制达州教育“十四五”规划,将充分吸纳该网友建议,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憧憬”,不仅仅只有达州。澎湃新闻注意到,四川省多个地市近年来大力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有的甚至建起“大学城”。
对此,专家认为,“高校落地”可联动地方科技、经济及文化发展,益处颇多,“民众关注不无道理”。但发展高等教育并非朝夕之事,对地方而言,应切合当地实际,勿盲目追求“名校效应”。对于一些优势不够明显的地方,政府可大力兴办应用型或职业型高职院校。
达州网友建议引进高教资源,市教育局回复
前述达州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称,随着达州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就地培养人才明显是最便捷的引才方式之一。
“从国内来看,深圳、苏州、宁波等城市,面对自身高教资源不足,积极主动引入高校办学,短时间内集聚了大量人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网友称,近年来,一些三四线城市也开始引入外地强校,比如衢州与电子科大合作设立长三角研究院,洛阳与上海交大共建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而达州缺乏实力较强的高校,因此应借鉴其他城市的引校模式,“吸引省内外双一流高校来达办学”。
“对于达州而言,推动市校合作落地落实并向纵深发展,比如与双一流高校合作建设分校区或共建研究生院、科研院所和实验基地,分享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红利,优化达州高教资源布局和人才资源分配,提升达州城市竞争力,这一切对崛起中的达州,实属百利而无一害。”该网友称,受限于一些异地办学政策因素,建议达州在参考省内外兄弟城市成功案例的同时,积极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推动高校落地达州。
6月23日,达州市教育局回复该网友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发展,成功创建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和达州技师学院并招生。截止2020年底,达州有全日制本科院校1所(四川文理学院),全日制高职院校2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技工学院1所(达州技师学院),成人高校1所(达州开放大学),在校生达到4.76万人。
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达州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扩容提质发展,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至少2个专业群进入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创职业大学。推进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打造中医药特色专业品牌。推进泛美达州航空职教城项目建设,打造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培训、研训为一体的职教院校。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达州教育‘十四五’规划,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强化市校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高教资源布局和人才资源分配,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达州市教育局称。
澎湃新闻注意到,达州市今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瞄准国家“双高计划”,支持在达高校发展,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到2025年力争普通高等学校达到5所,在校学生达到5万人。
为发展高等教育,四川多个地级市发力“引援”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视,达州不是特例。澎湃新闻注意到,四川近60所本科高校,超过一半在省会成都,而其他地级市高校资源较为稀缺,甚至有的尚无一所本科大学。职业院校的分布形势也大体为此。不过,部分城市近年来动作频频,纷纷“对外引援”,吸引省内外高校入驻。
今年1月,眉山市人民政府同四川大学正式签署了《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建设协议》,“助力眉山市教育名城建设”。依据协议,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正式落户眉山市岷东新区,计划在2023年开始招生,师生规模或达两万人。此次新校区落户眉山,也是四川大学首次在成都之外布局校区。
距离成都不远的“川中重镇”遂宁此前没有一所本科院校。4月16日,遂宁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师范大学签约,双方将共建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这意味着,遂宁或将拥有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此外,当地与四川能投集团合作,筹办四川能源职业学院,目前已接近完工。
地处川南的宜宾市,高等教育曾十分薄弱:2016年,宜宾仅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据《宜宾日报》报道,2016年,宜宾明确,要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产业大发展;要以科创城建设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宜宾举全市之力,规划了36平方公里,用于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
宜宾高等教育发展就此驶入“快车道”。2016年8月,西华大学和宜宾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参与宜宾双城建设的第一所签约高校;同年10月,地处另一地级市自贡的四川轻化工大学与宜宾签订协议,共建“四川理工学院白酒学院”……截至目前,已经有20所高校以新建校区或研究院等形式落地宜宾,其中不乏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名校。
宜宾“大学城”快速发展,也令距离不远的“兄弟城市”自贡“忧心不已”,尤其是当地唯一一所“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新建宜宾校区并将部分专业迁走以后,自贡也及时采取措施“止损”。
澎湃新闻注意到,一方面,自贡大力支持四川轻化工大学发展,积极推进该校自贡东部新城校区建设,支持该校创建彩灯学院。另一方面,当地已成功申办自贡职业技术学院,预计2021年9月实现高校招生;同时,“十四五”期间,计划力争引建2~3所应用型特色高等院校。
除了上述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相比其他地级市较为充裕的南充,近年来也建有“大学城”。
对于地方城市发力引进高校的现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祝怀新告诉澎湃新闻,“高校落户”可联动地方科技、经济及文化发展,益处颇多,比如大学城的建设,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但他提醒,发展高等教育并非“一朝两朝的事情”,不能被地方民众“情感”左右。对地方而言,应切合当地实际,勿盲目追求“名校效应”。
祝怀新建议,对于一些优势不够明显的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大力兴办应用型或职业型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这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高职院校,并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出口,让这些学生能够立刻对地方经济作出直接贡献。”祝怀新称,“好的就业出口往往能够提振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