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航天员3个月太空生活怎么过?怎么锻炼怎么洗澡?航天专家揭秘太空生活
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15时54分,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而在下午18时48分,3名航天员先后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由此,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正式开始。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将从今日开始,展开为期3个月的太空生活。这也是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第一次迎来“常驻居民”。那么在三个月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要如何度过?在“太空豪宅”中,他们如何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和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对太空生活进行揭秘。
▲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图据新华社
航天员可以带什么上天?空间站工作可休息吗?
可携带私人物品,安排娱乐活动
吴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因为这次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时间较长,而且随着货运飞船的抵达,飞船内还是有空间允许他们携带私人物品,航天员也可以携带与爱好相关的物品。
三名航天员在接受央视新闻专访的时候也透露了他们携带的私人物品。航天员汤洪波透露,他准备把在生活中偷偷录下的很多儿子生活的视频带上飞船。汤洪波说:“儿子非常幽默、乐观。这些与爱人一起生活的录像带上(太空)去看一看,也是平常生活的放松。”航天员刘伯明带上了全家福和“牛娃娃”还有一小袋助睡眠的物品,他透露这些物品有的在核心舱,有的在货运舱,有的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起进入太空。而航天员聂海胜则留下了悬念,他表示会把带的物品在太空上展示给大家。
▲图片来源见水印
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有娱乐活动吗?吴季说,航天员除了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笔记本上看电影或者做些别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航天员要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吴季说:“因为地面控制人员和航天员都需要休息。除了一些实验需要昼夜来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按照正常作息来,地面测控服务支持的人员也可以按照正常作息。大家有一个正常的作息,更利于未来在空间站长时间停留,让航天员保持与地面同样的作息对他们健康也有好处。”
▲图片来源见水印
航天员如何和地面联系?如何洗澡?
三颗同步轨道卫星帮助实时与地面联系
6月16日,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航天员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吴季解释,因为目前中国有了三颗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站可以把信息首先传给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然后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回地面测控中心,实现了信息实时传输。
那么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被监测吗?吴季表示,航天员有自己的隐私空间,每一个航天员有一个小休息室,他们有隐私的活动空间。对此,杨宇光也解释到:“航天员有私密空间,他们在与家人通话的时候都是在私密空间,可以不让别人听见。”
在太空要呆三个月,那么航天员在太空洗澡怎么实现?杨宇光介绍说,1970年代美国空间实验室在太空做过洗澡的试验,但是不太成功,因为是失重条件,效果不好。所以后来航天员基本都是擦澡。中国的空间站有一个喷头的装置,把水喷在身上用毛巾去擦。国际空间站基本也是用这种方式。
▲舱内景图片来源见水印
航天员在太空如何锻炼?
不锻炼后果严重,腰间拴橡皮筋跑步
在发布会上,季启明介绍天和核心舱的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
为什么珍贵的太空舱空间里还开辟了专门的锻炼区?吴季介绍说,在失重条件下,骨质疏松很厉害,大概几月时间骨质就会变得很脆弱,回到地球上也难以恢复,所以为了让航天员在长期停留太空的时候,不至于骨质疏松发生钙的流失,要让他们进行力量训练。
杨宇光表示,重力是维持人体骨骼肌肉形态的必要条件,没有重力以后肌肉就会萎缩,骨量也会减少,钙会流失,所以必须进行锻炼。过去前苏联的礼炮号飞船,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回来也没有特别注意,后来航天员的生活能力非常困难。从和平号空间站以后,航天员的这种锻炼开始加强。这也是人类逐渐积累下来的经验。后来,健身功能成为空间站长期生活的标配。
在失重的太空下,航天员是怎么锻炼的?吴季解释:“在太空的运动不同于地面,航天员在跑步台上需要在腰间系一个橡皮筋拴在跑台上,不至于飘起来,让他们的力量得到训练。”而自行车训练,通过增加车轮的阻力,达到锻炼效果。
身体健康之外,航天员在太空是否还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对此,吴季表示,因为目前,通讯手段已经非常发达,航天员可以通过视频与亲人通话,甚至可以每天通话,应该说不存在很孤独,很困难的情况。但太空生活给航天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比如说协作精神,队员们不能相互闹别扭,性格不能太孤僻。
“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也考虑这些情况,他们的选拔是按照乘组来,一个乘组在地面上就经常在一起呆着。他们之间很协调,相互补台,相互支援,有明确分工,他们也习惯于这种分工。所以当一个航天员出现了问题,不是换掉其中的某一人,而是换下整个乘组。这次公布的航天员名单,就有一个备份乘组。”
▲舱内景图片来源见水印
未来科学家和普通人也能进太空吗?
协作精神比身体素质更重要
在去年两会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是为了空间站执行任务。“将科学家送入太空,让他们利用专业知识来操作先进的实验设备,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众所周知,航天员对身体素质有着苛刻的要求。把科学家和普通人送入太空,也需要他们有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吗?对此,吴季表示,因为航天员要执行任务,需要操作、维修,处理紧急情况,就像司机驾驶员一样。而其他人就像乘客,他们是去做其他的任务或者去旅游观光,他们不需要承担特别的任务。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指令长和航天员处理,所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虽然从起飞到着陆的过程对普通人没有特别复杂的生理要求,但是对他们的心理还是有要求的。”吴季解释说,大家需要有协作精神,因为飞船上空间很狭小,大家需要友好相处,共同协作。”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因为到微重力环境,心脏要适应新环境。
中国空间站开始建设,三位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圆梦太空又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中国人的太空旅行还会远吗?
今年,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吴季出版了一本名为《太空旅游》的科普著作。他介绍说,美国的太空旅游已经开始,中国的太空旅游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是成本。因为中国的航天计划要实现任务的大目标,目前的目标还不是太空旅游,不是降低成本。要实现太空旅游未来需要把成本降低到人们买得起的水平。然后逐渐形成一个生态,一个市场。目前中国的商业载人飞船还没有出来,还有一段距离。
最极致的地球之美,是在月球上欣赏地球完全被太阳照亮的时刻。而在吴季出版《太空旅游》时,他曾表示,人类在太空移民之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太空旅游。只有大量太空旅游者不断来往于地球和太空旅游目的地之间,比如往返于近地轨道太空旅馆或月球旅店之后,太空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太空移民的技术基础和实际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