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彩礼贷”到“三孩贷” 蹭热点消费贷为何层出不穷

原标题:这事儿|从“彩礼贷”到“三孩贷”,蹭热点消费贷为何层出不穷

“一胎最高10万元,二胎最高20万元,三胎最高30万元。”近日,网传一张关于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生育消费贷”的宣传海报,引发关注。

该海报提到,产品最高期限3年。1年期年化利率4.85%,1-3年期年化利率5.4%。有网友称,生孩子都需要贷款的人,能还得上钱吗?也有人认为,生育相关的消费需求确实存在,生育贷可以开发该市场。

6月4日晚,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微信公号“中国银行江西分行”发布说明称“生育消费贷”有关信息是内部评估信息。该行新产品推出有严格的审批流程,目前尚处在方案评议阶段。就目前评估看,现有消费贷款产品能够覆盖相应需求,暂无此类产品推出计划。

媒体如何看待“三胎贷”?蹭热点式的消费贷为何层出不穷?

红星新闻6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从“彩礼贷”到“三胎贷”,熟悉的配方奇葩的味道》称,这样的“生育消费贷”矛盾之处在于,“不差钱”的人可能并不需要这种贷款,而“差钱”的人则可能因为这种贷款更加艰难——相比起“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显然更大,连“生孩子”都需要贷款的人,如何一边“养孩子”,一边偿还贷款?

该评论指出,无论“彩礼贷”还是“三胎贷”,本质上都是一种消费贷。打着各类名号发放的消费贷,额度越大,风险越高——贷款如山倒,还贷如抽丝,过度消费带来高负债,不仅可能大大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削弱了个人的风险承受力。

新京报6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银行拟推“三孩贷”,是对“生育”概念的降格》称,“三孩贷”只是网友的叫法,这个贷款项目原名叫“生育消费贷”,也就是说,“三孩贷”不过是另一种消费贷。消费贷本质上是一款金融产品,一种助力消费的工具。把消费贷与生育联系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把生育产品化、工具化的意味,遮蔽了生育本身丰富的意涵。

“生育不只意味着产生下一代,使代际得以延续,其本质上还是一个生命事件、伦理事件,它体现着人的尊严、权利与自由,寄托着人类对生命的美好想象与期冀。”该文章认为,而“三孩贷”本身带有一种冰冷的工具理性主义,把生育窄化成了一款消费主义场景下的产品,这是对“生育”概念的降格。

除了生育贷,此前有银行曾推出“彩礼贷”、“墓地贷”,引发争议。为何银行“奇葩”贷款层出不穷?

早在今年4月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就“彩礼贷”、“墓地贷”等热议话题回应称,个别的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但另一方面,这类贷款本质就是居民消费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来宣传获客,这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邹澜表示。

楚天都市报6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三胎贷”来了,确定不是蹭热点?》称,类似拿民生痛点当卖点的消费信贷,让人看着不是滋味。看起来是为群众提供方便,实际上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类似产品只是为了蹭热点、造噱头,并没有多少实际需求,本质上仍是消费信贷。

该评论指出,拿“二胎贷”产品来说,推出不久后便被下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实际贷款用途没有明确要求。银行人士坦言,主要还是“营销手段”。既然如此,拿社会痛点来蹭热点,可以休矣。

红星新闻也在评论中指出,量入为出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奇葩贷”消费的则是公众的一些焦虑情绪。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金融产品,总是不失时机地撩拨社会痛点,一定程度上渲染了紧张焦虑的社会情绪。其中原因,也许正是噱头宣传旨在获客,根源则在于“自身服务能力不足”。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湖南省放流1.35亿尾鱼 明天高考,TA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