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翟婉明院士:向智能高铁时代迈进!

原标题:翟婉明院士:向智能高铁时代迈进!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翟婉明以“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做了报告。同时做报告的还有中科院院士丁仲礼、李儒新、包信和、高福、焦念志、黄如。报告会进行同步直播,超300万人通过网络观看了此次报告会。中科院学部学术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梅宏主持报告会。

翟婉明院士:向智能高铁时代迈进!

翟婉明院士在回顾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程科技挑战,特别是在高铁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分别面临的主要科技挑战。翟婉明院士结合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我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中国高铁引领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翟婉明院士指出,未来中国高铁应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从而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学术年会旨在紧密围绕国际科技热点,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前瞻学科领域发展新方向,积极发挥学术引领和科技智库作用,展现学部重大学术咨询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尊崇科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公众提升科学意识和素养。

5月31日出版的《科技日报》第二版以《我国已启动时速400公里等级高速动车组研制》为题,报道了翟婉明院士报告会内容,全文如下:

翟婉明院士:向智能高铁时代迈进!

“目前,欧洲、日本都在不断研制更高速度的高速列车,为保持我国在速度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已启动时速400公里等级的 CR450高速动车组研制以及成渝中线高铁线路建设规划。”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谈到我国高铁的未来发展时透露。

通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铁从无到有,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总里程超过3.8万公里,逐渐形成“公交化”密集运营。高铁不仅以它特有的“颜值”和“气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品质,而且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高速列车的研究与探索,曾诞生了“神州号”、“先锋号”、“蓝箭号”、“中华之星”等国产动车组,但最终未能投入高铁运营。2004年,我国开始全面引进国外高速动车组,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了“和谐号”系列动车组。

为了实现高速列车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2012年以来,开始了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制。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千米的商业运营,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有力支撑了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共配属高速动车组3590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高铁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 69%。预计到 2035年,我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7万公里,形成“八纵八横”高铁网。

翟婉明表示,未来高铁的发展应着重考虑速度、效益、节能环保和经济性等技术指标的综合提升,更高速度与智能化是我国高铁未来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

列车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中指出,高速铁路运营后要尽快按照设计标准达速运行。

然而,目前我国大量高铁线路未达速运营。例如,设计时速 350公里的高铁线路中,目前仅京沪、京张、京津城际、成渝等 4条高铁达速运行,其余20余条运营时速均是300公里。因此,应尽快使我国高铁按照设计标准达速运行,充分挖掘高铁线路的运输能力,提高效益。

与此同时,智能化也是未来高铁竞争的焦点。所谓智能高铁,是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近期开通运营的京张高铁和京雄高铁,已运用智能化的列车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标志着我国正朝着智能高铁时代迈进。”翟婉明说道。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封面图:罗春晓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刘畅

央视热评:三孩生育政策来了,着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全国首个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地方标准6月1日在上海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