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既要拔本塞源,也要监管补漏

原标题:既要拔本塞源,也要监管补漏

来源:海南日报

张永生

近日,《全省“禁塑”工作突出问题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整治方案》针对“禁塑”工作中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提出22条整治措施,其中包括探索集贸市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集中采购,加强社区集贸市场、餐饮店、流动摊贩等的巡查管理。(5月26日《海南日报》)

“禁塑令”正式实施以来,有一种变化悄然发生:行走在街道社区,可以看到手拎各种材料做成的环保袋的人逐渐多了;买杯饮料、点个外卖,拿到手后看一下,就会先发现它们的包装材料一般都可以降解。这种变化的背后正是“禁塑令”日渐发威、人们的观念逐步改变。

然而,与这种观感相伴的另一些现象,同样令人关注。比如,在大型商超,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确实难觅身影了,可是,在集贸市场等场所它却仍然随处可见。平日里,人们到集贸市场买东西,商家摊主往往都会提供这样的塑料袋。大袋套小袋,每每总要拎回好几个袋。

针对这样的情况,《整治方案》提出探索集贸市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集中采购,提升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市场替代率,用“良币”驱逐“劣币”,这体现了问题意识和治理升级。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在落实“禁塑令”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大型商超与集贸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毋庸讳言,这与不同区域、场所的监督执法力量强弱、监督执法难易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分析来看,大型商超运营主体单一,且对其监督较为集中,一旦其执行禁令不力,向顾客提供违规塑料制品,依法依规对其惩处也相对容易。相形之下,集贸市场商户、摊贩众多,而监督又较为分散、薄弱,因此,监督执法常常存在盲区,执法惩处也相对困难,有时还容易出现“风过又回头”的尴尬。

监督执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症结,提醒管理者,如果不能推动监督力量向集贸市场下沉,强化对集贸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补齐监督执法的短板,想办法堵住“跑、冒、滴、漏”,很可能会制约“禁塑令”落地生根,影响新的治理措施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从之前推行“限塑”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执行“禁塑”的情况来看,集贸市场这样的场所一直都是推广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尤其是环保塑料袋的难点所在,尤其需要监督执法力量向之倾斜、聚集。倘若能够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就能推动“禁塑”工作取得大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整治方案》不仅明确要求各市县市场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集贸市场等场所经营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执法打击力度,而且强调压实基层组织日常管理责任,推动“禁塑”执法实现常态化。可以预期的是,这些要求一旦落到实处,将会让“禁塑”工作呈现新的局面。

“禁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堵住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流入市场的源头,到督促市场主体严格执行禁令,再到依法依规惩处违禁行为,环环相扣、步步相连。既注重拔本塞源,又强化监督执法,才能维护制度的刚性,取得治理的实效,促进海南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相关阅读:
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招商招展有序推进 海南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挥“拓荒牛”“千斤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