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明招投标指标再成全国标杆

原标题:昆明招投标指标再成全国标杆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继2019年度获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后,昆明市“招标投标”指标再次成为全国标杆。

近年来,昆明市积极探索新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中的运用,形成了招标投标“四监管”“五创新”“四强化”等经验做法。昆明市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综合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等典型做法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推广。

“四监管”

营造公平交易营商环境

实施综合监管。昆明市对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投诉处理权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标前、标中、标后分别处理项目交易各环节可能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监管机制。

实施协同监管。昆明市将公共资源交易全环节纳入监督范围,形成相互闭合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2020年,市政府将涉及111部法律法规及规章中530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统一行使。

实施智慧监管。在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基础上,昆明市运行“投标文件偏差度”“评标时间偏差度”“评委评分偏差度”“投标人得分偏差度”“重点关注名单”“4 1”智慧监管“技术工具箱”,提升监督效能。

实施信用监管。昆明市强化联合惩戒“硬约束”和不良行为公示“软约束”,制定《昆明市失信主体联合惩戒细则》,对被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的,分别记录入黑名单6—24个月。

“五创新”

营造公开交易营商环境

创新“智能不见面开标”。昆明市上线“智能开标”系统,让投标企业通过网上签到、网上解密、智能语音播报、智能唱标、音视频在线直播、提出异议与答复、确认签名,可全程网上参与开标,降低投标成本。

创新“暗标”评审。2020年4月1日起,对工程建设类和综合交易类项目,昆明市实行“评标者不知情,知情者不评标”的“暗标”评审。

创新“招投标区块链”。上线运行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昆易链”,应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区块链技术,对全类型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业务数据进行及时存证并实时查验,记录所有主体交易行为事实与修改痕迹,开放“主体库”“业绩库”“信用库”公开查询通道。

创新移动交易场景。昆明市研发“CA掌上证书”“一部手机交易通”,让交易随时进行。

创新交易场所社会化。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招投标服务供给”要求,昆明市实现开评标场所社会化供给。

“四强化”

营造公正交易营商环境

强化专项整治。昆明市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等工作,全面清理政策文件,杜绝不合理的限制条件,打破制度壁垒;持续打击借用他人资质投标、弄虚作假参与投标、串通投标等恶意竞标行为。

强化平台整合。昆明市不断优化整合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交易市场,建立统一交易平台;吸引国有企业大宗采购事项进入中心,形成覆盖面广的交易服务体系;全面取消涉企收费,免费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电子化管理。昆明市完善行政监督平台和大数据管理系统,实行招标投标“全流程、全区域、全覆盖、全封闭”电子化,取消投标报名环节,为投标企业节约投标成本;完成数字证书(CA)互认,一套CA通用,市场主体无需重复办理多套CA;招标文件全面公开,网上下载、上传文件,投标实现“最多跑一次”。

强化交易融资服务。“昆金服”平台全面上线,运行电子保函。服务体系覆盖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9个县(市)区分中心,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工程等所有建设工程类型及综合交易类型,覆盖招投标整个环节,包括投标担保和履约担保。“昆金服”平台链接多家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业务平台,提供多种担保产品服务,供投标人或中标人对比、选择。(昆明日报记者董宇虹)

相关阅读:
河北推进建设若干省产业创新中心 “三十五证合一”改革推进政府部门流程再造 以“减证”推动“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