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越4000多公里,书写东华援藏“山海情”
她,毅然放弃名企offer只为投身西部基层建设;他,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只为保卫中印边境线;他,强忍高反带来的不适数次进藏只为支援学科建设……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近年来,一批批东华大学师生无惧空气稀薄、不以山海为远,跨越4000多公里只为把青春汗水挥洒在雪域高原,用爱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实干品格为西藏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等做出积极贡献,书写东华版援藏“山海情”。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距离西部计划一年服务期满已不足两个月,东华大学管理学院2020届毕业生周金枚却早早在心底做好了决定——续签!去年7月,这位来自江西宜春的小姑娘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乘坐两天两夜火车抵达拉萨,这也是她第一次离家那么远。
(周金枚服务于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在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周金枚已经从严苛的面试环节成功突围,拿到一家知名食品企业的采购岗位,有着令周围同学羡慕的薪酬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得知学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招募还有一个名额时,她却毅然放弃了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到雪域高原“吃苦”。
目前,周金枚服务于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要负责党员发展、教育培训、文件起草等工作,她已成为同事口中成熟稳重的业务能手。“我被美丽的雪域高原和淳朴善良的西藏人深深打动,希望继续用所学专业为西藏发展尽一份微薄力量。”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3年,服务协议一年一签,在周金枚看来,选择续签是在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夜幕降临,一轮半弦月悄悄爬上夜空,满是倒刺的灌木丛时不时给人“下马威”,零下近20度的中印边境线一片漆黑、万籁俱寂,持续8个多小时的巡逻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生唐朝岑缓缓舒了一口气。
(唐朝岑参与中印边境线巡逻任务)
怀揣着对迷彩服的深深向往,唐朝岑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西藏林芝参军入伍,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属在中印边境线巡逻的那段惊险又自豪的经历。“边境线地势崎岖,车压根开不进去,每次巡逻都是全副武装徒步走五六个小时。高山冰雪融化流下来的水极度刺骨,每次跨越河流都要忍受双脚麻木失去知觉的痛苦。”唐朝岑对此记忆犹新。
巡逻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每当唐朝岑站在中印边境线眺望祖国大地时,他的内心有自豪,有满足,有热爱,有激情……他眼神坚定地说:“边境是国家的一道防线,也是国家的尊严,我们要用生命守护边境安全、保卫祖国领土。”
两年军旅生涯告一段落,唐朝岑继续回到学校完成学业。“边境巡逻时,我们缓步前进,虽然不快,但一步一个脚印。我现在面对困难时,即使知道自己渺小,也不会畏惧不前,只是向着目标不停走,哪怕缓慢,最后也会接近终点。”在唐朝岑看来,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积攒的一笔宝贵财富。
与周金枚、唐朝岑选择“用不长的时间来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不同,东华大学机械学院2019届毕业生陈蓉选择长期扎根珠峰脚下海拔最高的定日县,成为一名西藏基层公务员。
(陈蓉在藏民家中走访慰问)
你为什么想去西藏?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生于贵州毕节一个山村的陈蓉都平淡地回答:“我没有别人想得那么伟大,只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罢了。我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路走来受到很多帮助,我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在更需要我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大学期间,陈蓉一直从事义务家教和慈善义工等工作,她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感动和满足。正是源于对基层事业的满腔热忱,当看到西藏基层公务员的招录信息时,她第一个报了名,并且主动申请到高海拔地区工作。
今年春节,陈蓉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承担起单位值班的任务。新冠疫情暴发后,她始终冲在藏区防疫工作一线,每天反复核查、确认、上报防疫信息,马不停蹄地保障藏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贡献力量。
主动报考西藏基层公务员的纺织学院邓磊、放弃保研推免资格的材料学院袁芳芳、一心扑在扶贫事业的化工生物学院陆胜涛……在东华大学,像陈蓉一样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陈蓉所说,“美丽圣洁的西藏,将是我以后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希望努力留下自己的足迹。在这里,需要我们青年人去做去改变的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做援藏路上的教育“播种者”
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花纹、古老的图腾……在第25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8届环东华时尚周活动现场,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正自信地展示西藏大学西藏传统服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
(西藏大学参与第18届环东华时尚周)
这是西藏大学第三次参加“环东华时尚周”活动。早在2014年,东华大学就与西藏大学开展教学、科研、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两校于2016年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后,东华大学派出多批教师援藏讲授《图片摄影》《服装基础工艺与制作》等课程。
七年前,长期在藏区开展研究的服装学院陈坚老师了解到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十分缺乏,他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随后,他的同事刘咏梅、楼盛森、黄晓昭、于晓坤、张昭华等老师也相继加入教育援藏行列,在雪域高原播种希望。
(张昭华为西藏大学学生上立体裁剪课)
高原反应、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援藏教师充分考虑西藏大学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克服重重困难,“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为西藏大学艺术类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支教过程中,原本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因为课讲得精彩,学生们听不够,主动加课成了东华老师高原教学的新常态。即便有高反,老师们的西藏情结不会改变,“只要有召唤,还是会去。”
(胡玉波在开展“法律进企业”专项法制宣讲活动)
2011年4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临之际,当时还在东华大学团委工作的胡玉波满怀“带着感情来挂职、奉献真情来做事”的信心投入西藏定日县共青团工作。如何加强基层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是萦绕在胡玉波心头的一件大事。为了详细了解当地共青团基本情况,他深入各级团组织开展调研,及时撰写调研报告,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当他把1万多字的团组织格局创新实施意见递交后,立即得到上级团组织的点赞。
虽已时隔10年,每次回忆起小红帽志愿者奔走在定日县马路、田间,团员花名册上逐渐增多的卓玛、扎西,少先队员、青年团员参与活动开心灿烂的笑脸,文艺比赛上青年人欢快的洛谐舞,胡玉波心底都泛起一阵暖意,“在西藏挂职的那段日子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在党性、思想境界、团的工作方式方法上得到了提升和锻炼。一次援藏行,一生雪域情!”
(王德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红歌会活动)
生于1993年的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团委书记王德伟,是上海市松江区第四批援藏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担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期间,他用心准备各种音视频等拓展资料,举办各类辩论、演讲活动,自费为孩子们购买课外书籍,唤醒孩子对语文的感知。支教3个月,王德伟体重从160斤下降到140斤,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援藏的热情和激情,他还主动把援藏时间从1年延长至4年。
在去年10月东华大学举办的扶贫故事主题晚会上,援藏教师黄晓昭一席幽默且坚定的话语让大家备受鼓舞——“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多年来,东华大学正是凭借这股百折不挠的精神,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汇聚各方资源,输送大批专业人才,在助力西藏脱贫攻坚、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亮出高站位大担当,在雪域高原奋力谱写援藏工作新篇章。
团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等
撰写:刘远康
动图来自新华社
图片:由黄晓昭及图片本人提供
责编:吴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