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原标题:“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袁隆平是我国

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

他还坚持在

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袁隆平生于动乱年代

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自小亲历过饥饿的他

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

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

让大家吃饱又吃好

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数十年如一日

他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

与农业科学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一个不服老的人

袁隆平曾表示:

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他说:

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的身体还可以

脑瓜子还不糊涂

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

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

有意义的工作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他始终把国家、把人民放在心上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查看试验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2020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本国粮食出口

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

袁隆平说:

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

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

不会出现‘粮荒’

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他的一番话

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有网友说:

“有袁隆平爷爷在,

心里踏实得很”

袁隆平在观察稻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袁隆平在观察稻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袁隆平爷爷

这是网友对他的爱称

更是一种敬仰的表达

自称是“90后”的他

在接受采访时对年轻人

说出了自己的寄语

“首先要注意身体,

这是基础。”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谈到体育锻炼

他颇为自豪: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锻炼,

游泳比赛可是武汉市第一名啊!”

当记者问道:

“您觉得您帅不帅?”

他回答:

“我啊,Handsome!”

因为他的风趣幽默

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梗王”

他的一些“网言网语”

大家一直记忆犹新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2019年9月17日

袁隆平被授予

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在获奖当天

袁隆平从湖南长沙

赶到衡阳市衡东县洣河桥村

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

在现场

袁隆平拿着水稻说:

“开花开得好好。”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在现场,他面带微笑

他曾说过:

“只有下田最快乐。”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2019年9月秋季学期

普通高中思想语文统编教材中

纳入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文

对此

课文主角袁隆平说:

我就是个普通人

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书本知识很重要。

我是搞水稻研究的,

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

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

他叮嘱孩子们

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

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2019年10月22日,袁隆平(右二)与测产专家组考察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示范田。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他是一个属于土地的人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他的逝世

让无数热爱他的人万分悲痛

但他的精神、他的事业、他的遗志

有无数拼搏的中国人

去继承、去发扬、去光大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新华社:“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一位网友留言说,袁隆平院士:

从泥土里来

到白云中去

山东青岛: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云南疾控:尽全力将震区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尽快恢复至震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