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袁隆平逝世 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原标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记者从中国工程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是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于196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技术,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1989年,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两系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于2012年,领衔启动了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攻关,同时提出了在原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理想株型和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即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两分田或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丰工程,得到了政府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已在广东和广西实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京报记者张璐

相关阅读:
袁隆平说:梦见禾下乘凉 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李平撰文悼念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