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千家,来看看都有啥“高精尖”项目?
来源:海南发布
日前,2018年入驻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海南长光卫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卫星与智能无人飞行器应用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研发……依托于核心关键技术,该公司建立了从卫星数据及无人机获取、数据处理、AI算法研发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链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我们将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政策,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足,空间更广。”该公司总经理朱济帅说。
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展示厅展示的北斗定位芯片。海南日报记者张茂摄
过去一季度,我省有167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005家高新技术企业,比“十三五”初期增长近六倍。
几个数字,是有力的佐证。过去一年,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海南基础差、投入低、人才少、成果缺的总体状况正在逐步改变,一幅“策马扬鞭”“弯道超车”“添柴旺火”的科创绘卷,正在琼州大地处处见新。
5月21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7版版面图↑
01
策马扬鞭
>>高企成“领头羊”,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哪里有非法养殖的鱼虾塘、哪里有非法采砂采矿……一打开网页,就能看到通过卫星采集的图片、视频信息,地面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目了然。”日前,在海口高新区,朱济帅向海南日报记者详细地介绍“自家宝贝”——资源环境监测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过人之处。
该平台聚焦当下环保热点问题,研发了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系统等应用示范系统,可全面、高效、精准地为水务、综合执法、国土等部门开展业务提供图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
“综合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我们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两违’综合监管体系。”朱济帅说,去年,该平台被海南省大数据产业联盟评为海南省十佳大数据应用案例,公司也获选海南省十佳大数据企业。
一个成立不过三四年的中小型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顺利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从何而来?
循着该公司的发展足迹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近年来,该公司接连被纳入第十四批海南省互联网企业基本数据库、入库第四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获得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决赛第8名、累计取得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发明专利……
从传统的卫星、无人机影像服务,到掌握专利性遥感信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海南长光卫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我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我省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支持力度逐年增强、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005家高新技术企业,比“十三五”初期增长近六倍,其中海口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0多亿元。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力度,是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省科技厅建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全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省还出台了《海南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等系列扶持政策,激活市县和园区发展高企动力,全省创新活力日渐旺盛。
同样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繁殖杂交水稻两系亲本种子和生产杂交水稻良种。该公司总经理林木森说,认定高企不仅标志着公司在南繁科技创新、南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踏上了新的台阶,也为公司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重点开发南繁科研项目业务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前,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植物新品种权、主要农作物品种22件,承担省级以上重大南繁科研项目25个,培育的18个优良水稻品种,均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公司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项殊荣和资质。
当下,我省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个行业中的领头羊。“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海南高企将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02
弯道超车
>>从各项指标发力转型“高精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3月9日,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盘科技)在海口举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仪式,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海南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名单出炉,金盘科技亦榜上有名。
采访中,记者获悉,近年来我省高企发展明显优于传统工业企业,这对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打造经济新引擎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家海南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金盘科技近年来在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的支持下,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已获得专利169项,主导产品干式变压器技术行业领先,已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约80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活动活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是高企发展的特色所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创新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仍能从高企承担的科技项目、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专利申请情况等指标反观其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
金盘科技在科研上的投入很大。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研发人员已超过300人,占公司总人数16.7%,涵盖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试验、质量控制以及制造模式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整体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金盘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日前上市募集的资金,金盘科技将结合海口数字化工厂设计及建设经验,建设中高端干式变压器系列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基地,助推公司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为海南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为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成立于1992年的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从海南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口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超滤膜生产基地。该公司董事长陈良刚此前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让海南立昇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就是科技创新。
截至去年年底,海南立昇已拥有专利163件,其中发明专利85件、实用新型专利47件、国际PCT发明专利5件,其核心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创新说到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民营企业想要活下去,就要解决在运营销售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逼着我们要不断革新技术。”陈良刚一语道破。
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动能,方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从省科技厅、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对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监测的数据来看,这些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等各项指标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结构性领域分布也在不断优化。
不论是数量还是营业收入,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均有突出贡献,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新材料及航空航天领域企业也奋起直追,差距不断拉小。“这充分表明高新技术企业在为我省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上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和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03
添柴旺火
>>海南正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目标打好科技翻身仗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创新发展正当时。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只有回答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考题,才能真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说,当前,海南科技正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目标打好科技翻身仗。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冲锋队”“生力军”——
群体规模更大。从“十三五”初期的169家,之后每年增长幅度约40%,到如今比“十三五”初增长近6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为全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分布领域更均衡。2020年儋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家发展到11家,实现近4倍增长。昌江、白沙、屯昌3个市县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脱零,尤其昌江实现从“0”到“6”的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更强。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受疫情影响较大,但相对非高企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营业收入等逐步恢复,营业利润实现正增长,顺利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
招商效果更好。建立省、市县、园区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机制。2020年举办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企业专题招商,与22家企业签约,项目总金额超过23亿元,服务推动36个项目签约落地。
“但客观来讲,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国章成表示。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成果商业化总体能力不足……这些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但随着我省及各市县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的陆续发布,大型企业相继布局海南,自贸港对高精尖和紧缺人才的吸引力愈加明显,海南高企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
“希望政府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大支持。”在朱济帅看来,在当前海南科技创新中人才依旧是短板。“例如,如何从结构层面优化创新人才在‘海外与本土’等方面的组合?如何建立重点领域下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发现和联系机制?”
朱济帅认为,我省可以从政策层面制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在创新人才“引进来、留得住”方面的落地;也可以与相关高校、高科技园区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重点突出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水谈到,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破千是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果,标志着作为海南自贸港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对今后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于水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创新科技研发投入机制,加强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融入“一省两市三高地”的战略部署。
记者:邱江华
文案:魏燕
制图:张昕
视频拍摄:张茂
视频剪辑:吴文惠
编辑:张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