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重塑博物馆行业

原标题:创新重塑博物馆行业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创新重塑博物馆行业

图①:5月18日,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式开幕,其中的一台汉代提花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根据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和相关资料,按一定比例复原出来的。图为工作人员在现场演示操作。

图②:修复文物并非易事,单看所用的原料就要构建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图为观众正在参观修复文物原料样品展示墙,包含了品种繁多的矿石、宝石、丝、染料等。

图③:图为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1975年在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该件单衣经修复后轻柔飘逸、精美异常,真实地反映了宋朝的丝织工艺及其审美。本报记者侯颗摄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式开幕,上海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和中国历代货币馆等展厅,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对游客实行“免费不免票”开放……全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出招”,吸引观众感受文化魅力。

在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业却迎来一次爆发式增长。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去年以来,故宫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国家博物馆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等多个精品展览人气爆棚,不少热门博物馆与热门展览一票难求,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从危机中恢复,在创新中重塑。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博物馆在数字化和传播形式上加速创新。5G、VR、AR等新技术融入陈列展览,云看展、云直播等形式令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更加重视研发数字形态的文物解读、文化传播方法和产品,将线下实体展览、公教活动和线上密切融合,不断探索开发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成与社会公众需求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精准化传播。

在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同时,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新还应回归原点,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展示文物内在的多重价值。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便是一个生动诠释。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借助增强现实技术,生动地讲解演示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的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如何修复,构件被盗的漆床如何复原。这场展览不仅为公众带来一场集考古学、材料学、工艺美术、科技史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盛宴,使公众对文物的认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深度,也借此构建出文物挖掘与保护的中国语境,让历史文物绽放时代芳华。

相关阅读:
省纪委监委派驻第十五纪检监察组:反馈政治生态研判情况 会商管党治党工作 骑行有水有绿!北京这11条路率先完成“水、路、绿”三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