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原标题: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青瓷虎子

博物馆展出的馆藏器物

博物馆展出的馆藏器物

长了很多“脚”的瓷砚是不是成都特产?琉璃厂的地名来源于窑址?昨日,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31号的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正式完成升级改造并向公众开放。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馆藏器物近2000件,主要有陶器、瓷器、窑具、建筑构件、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钱币、兽骨、铜器与石器等,大多为民间日用器皿、文房用具等。博物馆共设三个展厅,通过抟土成器、秦砖汉瓦、城西窑业、成都平原的瓷器4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生产历史,勾勒出一幅成都平原的陶瓷极简史。

一到现场,记者就被西晋至南朝时期的一件青瓷虎子吸引了,这件成都地区出土的文物分外可爱,就像一只趴着的小老虎,昂着脑袋,张嘴大吼,背上还有一个提梁。据了解,这件虎子出土于汉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这类瓷器产品在长江中下游较为常见,在成都平原出土则较为少见,是一件结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早期青瓷佳品。

在“城西窑业”部分,记者看到了一件出土于青羊宫窑址、造型独特的文房用具:多足瓷砚。它的砚身为辟雍砚的造型,砚身周围密布像马蹄一样的砚足,在众多展品中显得格外突出。工作人员表示,青羊宫窑生产的多足砚在同时期成都平原的其他窑场并不多见,可以说是青羊宫窑的特色产品!

在二楼展厅陈列着来自四川地区其他古代窑场的文物。比如四川青瓷窑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邛窑。邛窑早期以烧制青瓷为主,隋唐以来,创烧了独特的高温釉下复合彩和邛三彩瓷器,开辟了陶瓷装饰的新篇章。位于都江堰市金凤乡的金凤窑,其烧造年代为北宋早期至元代,在最为繁盛的南宋中晚期,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陈的陶瓷器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还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揭示了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和强大实力。

“青羊宫边古窑址,锦江侧畔话陶瓷。”博物馆还突出介绍了青羊宫窑的兴衰过往。记者了解到,此处古窑址1954年首次被发现,因其位于青羊宫附近,故被称作青羊宫窑,又因此处窑场的生产年代集中在隋唐时期,又称“隋唐窑址”。青羊宫窑址是四川省迄今为止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的窑场,它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上游早期古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窑址内发现了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代馒头窑等7座窑,其中隋代短型龙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羊宫窑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属南方青瓷窑系,是一处具有浓厚四川本土特色的大型民窑。从秦汉时期开始,青羊宫窑所在地的陶瓷器制作与生产持续时间长达千年之久,隋唐时期,紧邻成都的青羊宫窑更以丰富的产品供给成都,成为城市经济与文化生活生动而靓丽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考古与科研价值。(记者李自强文/图)

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向何处去?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立人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三星堆出土的石璧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开门迎客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虎

35年前,三星堆横空出世,一醒惊天下;35年后,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再度被世界关注。日前,成都日报锦观连续推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文物猜猜猜”活动。10件代表性文物,激发了大众对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探寻和关注。

三星堆文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让古蜀国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考古资料显示,宝墩文化史前城址群、三星堆文化、十二桥·金沙文化、晚期蜀文化共同勾勒了古蜀文化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大体过程。

三星堆最繁盛时期大约在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距今约3700年至3200年。至商代晚期之时,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变成一片废墟。恰好在此时,金沙遗址逐渐兴起,并走向繁荣……

一脉相承的祭祀文化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北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其繁荣时期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遗址占地5平方公里以上,有着与三星堆遗址类似的明确功能分区。

据金沙遗址博物馆专家介绍,金沙遗址的祭祀遗迹除沿用三星堆祭祀坑埋藏形式外,还采用了就地掩埋的方式。“祭祀用品除了与三星堆一样用金玉铜器以及象牙外,还使用了大量獠牙、鹿角和卜甲。”值得一提的是,金沙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发现象牙最为密集的遗址,这也凸显了古蜀盛大的祭祀仪式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纹玉璋,刻画了两组头戴高冠、方耳方颐、身着长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该图案与三星堆“祭山图”玉边璋上的图案类似,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尤其是人像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他们可能是祭师或巫师。

金沙遗址目前出土了12件石跪坐人像,造型基本相同:赤身裸体,赤足,双手被绳索反绑在身后,双腿弯曲,双膝跪地。特别是有的石跪坐人像还与石虎放在一起,虎口正对人的胸膛,这种特殊的摆放形式,充分表明人像、石虎、石蛇应都是特殊的祭祀物品。专家认为,金沙遗址所出现的用石雕人像代替过去的活人祭祀现象,一方面体现出金沙社会上层统治阶层意识上的进步,已充分认识到人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的提高。

不断“撞脸”的出土器物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认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惊世发现令人瞩目。两个遗址内出土的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光彩夺目的金器、色彩斑斓的玉器,均是古蜀先民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上所体现的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周边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又彰显了天府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承载古蜀文明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是国内出土夏商时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遗址之一。不仅出土了源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节玉琮和源自黄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玉钺等,还有古蜀人广泛吸收其他地区玉文化,融合创新后制作出的具有鲜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种、新造型。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戈兼具了玉戈和玉璋的部分特点,是璋戈合体的典型,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类玉戈在三星堆祭祀坑中也有大量发现,曾被形象地称为鱼嘴形玉璋,但不见于成都平原以外地区,是古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凹刃玉凿、有领玉璧等有着鲜明特色的玉器,曾从四川流传到我国云、贵,以及越南一带,成为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

金沙遗址通常被认为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古蜀王国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存在显著的文化演变、吸纳与融合态势。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两个遗址中的器物也不断“撞脸”。

金沙青铜立人像,总体风格造型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极为相似,他们都被塑造成高高站立的人物,脸形类似,神情庄严,双手聚于胸前、有着相同的手势。但是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冠形更为奇特。又如金沙遗址目前共出土的2件黄金面具,其中商周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出土同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黄金面具。金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4件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相比,造型风格极为相像。

蜀人精神的历史传承

古蜀人崇奉太阳,古蜀文化中有大量反映太阳崇拜的遗迹和遗物,真实地反映了古蜀王国太阳崇拜的繁盛。

在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中,有许多与太阳崇拜有关的物件:三星堆大立人座台面中部及人像的筒形冠上有“日晕”纹,神殿屋盖上有“太阳芒纹”,铜神坛上站立的众祭司服饰上装点着太阳纹,二号坑中还出土有6件铜太阳形器,其中巨大无比的铜车轮形器更是对太阳最具象的表现。

在金沙遗址中,太阳崇拜的信仰体现得更为清晰和突出。金沙人用“鸟”和“太阳光芒”相结合的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宇宙和太阳。金沙遗址祭祀区中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的最好实物记录。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对树的崇拜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件铜质“神树”,其中有2件大神树、4件小神树。这些神树在出土时破碎不堪,还有用火烧过的痕迹。经考古专家复原,1号神树以极其震撼人心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鸟,与三星堆神树上的铜鸟造型相似,而且它们的腹下几乎都有残断的痕迹,可能只是某一大型铜器的饰件。与三星堆一样,金沙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铜铃和形式各异的铜挂饰。专家认为,这些铜挂饰和铜铃的出土,说明金沙遗址中可能也有像三星堆那样的大型青铜神树或类似的东西存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认为,金沙太阳神鸟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或许都是古蜀飞鸟崇拜、自然崇拜的写照。因此也能看出蜀人的浪漫主义、梦想精神、理想精神、奋斗精神的历史传承。(记者王嘉段祯成都日报资料图片)

相关阅读:
真抓实干成效明显 北京10项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第22届青洽会7月22日开幕 今年青洽会首次设立主宾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