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盯梢”环保督察组?别把“聪明”用错地方

原标题:“盯梢”环保督察组?别把“聪明”用错地方丨人民锐见

“如有企业人员看到‘京PXXXX’这个车牌号要注意,这是中央(第五)督察组的暗访车,一定及时在企业群里通知。”今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河南多个地市进行下沉督察,然而下沉督察伊始,机动组“暗访车”的车牌号就被“有心之人”曝光“盯上”。督察人员用扎实的作风和细致的行动将各种“套路”逐一击破、巧妙化解,才避免督察工作受到影响。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发现问题的“显微镜”,也是医治痼疾的“手术刀”。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推动全国各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约15万个。第二轮第三批8个督察组目前已基本完成下沉工作任务,截至4月28日晚20:00累计向相关省(区)转办举报19421件,相关省(区)已办结5479件,阶段办结4463件。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地区和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然而,个别地方和企业在应对环保督察时“套路”频出,显然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有的工厂声称停产已久,却被查到几个月以来的生产设施用电、用蒸汽的付费明细;个别矿山企业谎称“已经整改过了”,却被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拍摄“打脸”……在环保督察直面矛盾、动真碰硬、咬定问题不放松的背景下,任何侥幸心理、敷衍搪塞、表面文章都难逃火眼金睛,乃至整改惩罚。地方党委政府承担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公职人员更当是坚定的履行者。如果玩弄起“利用微信群锁定督察组”等手段,肆意刺探行踪甚至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必定难辞其咎。

面对环保督察,地方理应直面问题、严肃对待、认真整改。此前通报的安徽省亳州市及谯城区政府部门纵容企业违法生产,为企业放哨站岗、通风报信,指使、授意企业弄虚作假以应付督察一事,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足以敲响警钟。只有把环保工作做在平时,把问题解决在日常、消除在萌芽,就能避免陷入疲于应对的境地。

此外,在“套路”环保督察上,其他一些问题也需引起警惕。有的地方“一来就灵”“不来不行”,对群众长期、多次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总等着中央督察组来了才解决问题。有的地方抱有“只要应付过去一次督察,就可以保一段时间平安无事”的想法,督察过后生态环境脏乱差又“现了原形”。凡此种种,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保护环境,优化生态,需要常抓长治。只有主动作、积极作为,确保各项机制、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才能脱离“猫鼠游戏”,建功美丽中国。

环保督察对地方而言,不应是一场“危机”,而应是一个“契机”。契机抓好了就是机遇。在督察组的把脉问诊下,地方有关部门立查立改,就能建构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浓。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电子科大这一场表白,超燃! 李干杰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