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东极”抚远:生态“鱼都”擦亮“金名片”

原标题:“东极”抚远:生态“鱼都”擦亮“金名片”

新华社哈尔滨4月27日电题:“东极”抚远:生态“鱼都”擦亮金名片

新华社记者张涛

凌晨4时,“华夏东极”抚远已迎来祖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江上渔民提网收鱼,转运到“东极鱼市”销售。赶早的抚远人在这里“寻鲜”,赶午的带货主播在这里“淘宝”。

从黑龙江畔的小渔场,到如今的生态“鱼都”,鱼,既是抚远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当地发展经济的“金名片”。

“鱼都”也曾闹“鱼荒”

抚远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淡水鱼资源丰富,是赫哲族人眼中“金色的鱼滩”。

67岁的鱼商段立斌说,“在抚远,亲朋好友来做客,没有‘百鱼宴’,至少得有道赫哲族人传下来的传统生鱼菜刹生鱼,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

可就在十几年前,美味的鱼宴也曾面临窘境。由于过度捕捞,抚远出现“鱼荒”。“小时候打鱼都还是小木船,一网上来很多鱼。后来大船越来越多,鱼却越来越少。”依利嘎鱼馆的经营者郝福勋回忆道,“鱼的种类少了,口感也变了,‘百鱼宴’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回忆。”

卖鱼搭上互联网

为了涵养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抚远市开展增殖放流,发展人工繁育大马哈鱼苗、鲟鳇鱼苗。同时渔政部门严格实行春秋两季禁渔期管理,渔船数量由最多时的780艘减少至266艘,减少了捕鱼数量,渔业生态得到恢复。

抚远市水产局渔业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孙文剑说,这几年先前少见的黑龙江知名淡水鱼“哲罗”常常出现在两江水域,这种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证明抚远鱼的品种和品质渐渐恢复起来了。

捕鱼量减少了,人们的收入却多元化了。一些年轻鱼商换下渔网搭上互联网,神奇的“万物皆可冻”“雪炒鱼”“刀锯鱼”,让抚远成为“网红”打卡地。新一代鱼商拿起手机代购选鱼,还传授抚远的做鱼技巧,这边直播结束,那边快递已经在路上。

“过去我们只在本地卖鱼,现在借助网络和物流把鱼销往各地。”鱼商姜雪莲说,除了网销自己家的鱼,还帮别人带货赚点差价,旺季一天赚四五千元不是什么难事。

“鱼都”发展“旅游鱼”

除了卖鱼,近年来抚远的旅游经济也应运而生。“早先交通不便利,赶上年节客车就停运。现在飞机火车都开通了。”最东青年旅社经营者官长青说,“现在人们来‘东极’看日出,吃江鱼,还可以感受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鱼是这里的文化根。”

在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一些渔民“洗脚上岸”,办起“渔家乐”。传统的赫哲舞蹈与篝火晚会,让游客体验到赫哲族人原始古朴的渔猎生活。

56岁的村民宫福云通过传承人学习班,成为抚远市赫哲族鱼皮画、鱼骨画传承人,依靠销售鱼制品致富,同时还带动周围的贫困姐妹一起增收。“我们重拾这些老手艺,除了增收,还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更有意义。”宫福云说。

近年来,抚远着力打造“华夏东极”“两国一岛”“两江双城”“淡水鱼都”四张旅游名片,“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4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超过24亿元,生态“鱼都”擦亮了当地的“金名片”。

80后“女娲娘娘”获刑:利用明星吸引成员,编造名目敛财 重庆拟推荐5人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