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手术刀“雕刻”命运的人

原标题:用手术刀“雕刻”命运的人

△ 4月17日、18日,由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国内著名唇腭裂修复及整形专家组成的医疗志愿者团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参与“微笑明天”唇腭裂救助行动。

△ 4月17日、18日,由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国内著名唇腭裂修复及整形专家组成的医疗志愿者团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参与“微笑明天”唇腭裂救助行动。

他们为来自偏远山区的60余名符合手术指征的唇腭裂患儿和肢体畸形患者免费手术。每台手术平均一个小时,这些手术台上的“雕刻大师”,让个体的命运就此改变。

“我的孩子变好看了”

“我真感谢专家,技术这么好,把我的孙女变好看了!”4月1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21楼病房,56岁的王罗云边怜爱地看着怀里8个月大的孙女左芷誉,边向巡视的医护人员夸赞她并没有见过的手术专家。

△李小春(右一)抱着妹妹左芷萱,丈夫左英圣(左一)抱着做完唇腭裂手术的左芷誉。

左芷誉母亲李小春告诉记者,去年八月孩子出生后,她就开始关注唇腭裂治疗的信息。今年一月,他们收到了当地政府传递来的“微笑明天”唇腭裂救助项目信息,于是报名,并通过了电话筛查。

和左芷誉一起通过电话筛查的,还有来自六盘水及周边城市偏远山区的104名唇腭裂患者。还有几位患者是从云南、四川等地赶来。

△筛查前,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医学影像记录。

△杭州整形医院的姚建民为患者进行外科筛查,当天他所在的团队共筛查出百余位患者。

△一对母女在医院等候筛查。

来自杭州的著名整形专家、该行动医疗总监史颂民教授表示,唇腭裂公益救助行动遵循就近医治的原则,目的是集中资源,最大限度解决活动开展所在地患者的困扰。对于一些千里迢迢赶来的患者,也会一视同仁进行筛查和手术。

△抽血化验时,一名患儿看见护士手里的针,哇哇大哭。

△医护人员为一名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

史颂民说,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个患者,对于个体来讲,这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绝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患者。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为了配合此次公益行动,腾出了3间相连的手术室,设有5张手术台,可同时为5名患者手术。一台手术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对于较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延长到1.5小时。

△姚建民为一个13岁手部畸形的男孩进行矫正手术。

△手术完成后,麻醉师在确认患儿体征正常后,准备将患儿移交到复苏室。

医护人员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才结束所有工作。当天有29名患者实施了手术。

由于一些进入手术准备的患者感冒发热,原计划3天百余台的手术,最后只有60余人符合手术要求,手术持续到第二天夜里便全部结束。

孩子可以上学了

4月19日上午8时许,史颂民教授带领医护人员,逐一检查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于符合出院要求的,他们还要进行回家后注意事项的宣讲,并发放消炎、除疤等药品。

由于大部分患者的家路途遥远,为确保患者术后不再返医,出院检查和宣讲尤其重要。

△ 1岁的双胞胎唇腭裂患儿,被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无法进行手术。项目组把他们对接给了现场观摩的深圳的一家专门免费救助先心病的基金会,5月实施心脏修复手术。

812病房有一对姐弟唇裂患儿,史颂民仔细查看了孩子的状况后,告诉患儿父亲罗进春可以放心出院,对于回家后的具体要求,史颂民确认他们都听懂,并能复述操作方式后,才放下心来。

△罗进春的妻子怀里抱着术后的罗天昊,6岁的女儿罗昕秀坐在床上,她也是唇裂,于4月17日完成了唇裂手术。他们有3个孩子,2岁的儿子出生健康。

罗进春家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箐脚村下的一个苗族村寨,虽然家相距六盘水市只有100多公里,但是地处深山,上午10点出院到家,一路下来,行程4个多小时。

罗进春的妈妈仔细端详了手术后的孙子孙女,高兴得直抹泪,说再也不用担心旁人的闲言碎语了。

罗进春说,女儿6岁多了,等拆完线,就去学校报名,可以放心让孩子上学了。在此之前,因为担心孩子受同学歧视,就没去上学。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

△从医院回到家后,罗进春2岁的儿子上前亲吻几天没见的弟弟。

救助在继续

在我国,大约每6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罹患唇裂、腭裂或唇腭裂。不同程度的患者手术需要的费用也不同。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外科教授王国民在参加救助行动后,便利用节假日时间飞往全国各地做手术,不取分文。史颂民说,单位为王国民安排的手术排期到一年后,但是他每年参与公益,免费做100台手术的自我要求没有改变。虽然60多岁了,他依旧斗志昂扬。

△王国民为患者进行手术。2天时间,他给8个患儿实施了手术。

王国民之所以参加这个救助行动,是因为他看到了团队的专业和严谨,“他们追求医疗质量,关注弱势群体。”

王国民说,团队自我要求就是:每一台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城市里,很多完成手术的患者会再去做手术,所以第一次手术非常重要。”

每次项目完成后告别时,史颂民和王国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保重身体”,他们心领神会这句话的深意:能站在手术台前一小时,就能救助一个患者。

△史颂民在手术室外椅子上小憩。为了完成更多的手术,医护人员每天连续不断工作十二个小时。

此次救助行动总负责任人吴伟介绍,类似六盘水的唇腭裂公益救助行动,已经历时30年,做了285场左右,几乎涉及全国所有的省份,帮助了46个民族5万多个家庭。

-The End-

采写/摄影: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

版面责编:林野

版面图编:刘晶王子诚

本文编辑:李凯祥殷楠

相关阅读:
4月26日江苏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全国2891个集体和个人获五一劳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