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龄化”一解:居家养老,公派钟点“儿女”上门照护

原标题:“老龄化”一解:居家养老,公派钟点“儿女”上门照护

养老护理员徐小念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起床了。7点钟,她要准时到第一位老人家“上户”服务。每天早上7点到10点的预约时段最为抢手,很多老人都希望在她的帮助下换好尿布、洗漱干净,清清爽爽地开启新一天。

徐小念在上海做居家养老护理员快三年了。她服务的近20位老人,基本都在80岁以上。他们需要徐小念帮忙喂饭、洗澡、倒便盆、做肢体训练。徐小念管老人叫爷爷奶奶,老人把她当孙女。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至2019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比为35%,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增加到40%,超过全国同期的20%。

2018年起,上海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2020年9月的信息显示,上海有50万失能老人获得长护险待遇。徐小念和同事们,正是长护险制度下,专门提供居家照护的养老护理员。数年来,她们成了众多失能老人的钟点“儿女”,日日陪伴,甚至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钟点“儿女”

每天,徐小念上门服务时,门总是虚掩着——老人已习惯留好门等她。

“他们总是盼着我来。”徐小念说。

老来难,徐小念体会深切。比如,对不少“80后”老人来说,洗澡已成难事。脱不下衣服,系不上扣子,跨不进浴缸,这都是常见的情况。徐小念服务的一位87岁的“男老人”,每天都等着她到家帮忙洗澡。老人患有帕金森病,四肢日渐僵直,行走不便,就算架着助行器,仍需两人搀扶。

刚开始,老人还有些抗拒,不好意思。徐小念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护理员服务不分男女,你就把我当孙女。“我每天都叫他爷爷,他就慢慢接受了,把我当亲人。”徐小念说。

现在每天下午,老人都等着徐小念上门。洗好澡,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吃晚饭了。

“男老人”、“女老人”,是护理员对老人们特有的称呼。这些老人都参保了“长护险”。按照上海市政府2017年底印发的《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60周岁及以上,参加了上海市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的老人可以参加长护险,且需进行申请,定点机构会对老人的自理能力、疾病状况综合评估,确定不同的照护等级。

两年多前,郭咏梅(化名)在报纸上看到长护险的宣传,就向街道提交了申请。那时,她刚做过乳腺癌手术,一侧乳腺切除。评估下来,郭咏梅的照护等级为四级,可享受社区居家照护,每周护理员会上门服务5次,每次1小时。

按照“办法”规定,评估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参保人员,均可享受社区居家照护,只是上门频次不同,从每周3次到7次不等,每次均为1小时。

徐小念就是那时走近郭咏梅家中的。照顾郭阿姨一年多后,徐小念发现郭阿姨总喊腹痛,就提醒她及时看病,不想又查出了肾病。住院治疗后,郭咏梅还需每天在家做腹透,她的腰上总是搀着一圈腹透的管子,腹透要输的药水,在卧室里囤了几箱。

“老龄化”一解:居家养老,公派钟点“儿女”上门照护

徐小念帮郭咏梅修量血压,这是每日入户服务的“必修课”。澎湃新闻记者李季图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青春向党·巡梦邮你 社团巡礼节闭幕晚会圆满落幕 外交部:坚决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