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原标题: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面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

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的落实情况。

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最新“战况”通报!这场攻坚战与每个浙江人息息相关

下一步,浙江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加强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将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坚定不移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改革驱动和制度供给,推动形成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政府服务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数字监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法规政策体系、能力支撑体系,更加注重数字赋能、科技创新、整体智治。

坚定不移守住生态安全、环境良好底线

把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维护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十四五”时期浙江在污染防治攻坚中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主要有四个方面、四大任务:

环境质量方面,主要突出协同,包括要素协同,水气土废等;城乡协同、区域协同,不仅是本地区,还有跨地区,乃至长三角,陆海协同。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主要突出安全,要确保生态安全的底线。

绿色发展方面,主要是注重服务,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企业赋能,为发展助力。

环境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精准,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最后实现精准治污。

第一大任务,要构建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格局,构筑“三生”的生态空间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供给。

第二大任务,主要是水气土废几个要素方面的具体任务。比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主要聚焦在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要“双控双减”;水治理方面,重点聚焦在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坚持控源和扩容两手抓,实现水环境由“净”向“美”提升,从“小水”转向“大水”,陆海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污染的综合防治,主要是加强土壤源头、污染的管控以及已经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废,主要是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第三大任务,就是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风险防范,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的防控,从而筑牢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大任务,就是积极构筑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实政府、企业、公众各类主体,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而提升环境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

浙江在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方面,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

目前浙江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不是沙尘暴的问题,是PM2.5和臭氧。目前浙江臭氧的污染天气占全部污染天气的80.7%。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防控臭氧的污染。控制和降低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十四五”期间,全方位的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工作,重点环节就是在源头上减少产生量,在过程中减少泄漏量,在末端减少排放量,通过工业生产的治理、油品储运销监管、城乡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整治,全面提升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体系。

通过治理环境能力的提高,结合减污降碳这项活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的绿色转型,从而从根本上治理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提高浙江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

“十四五”期间,浙江在深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有哪些部署举措?

总体上近岸海域的形势是稳中有进,特别是2020年,近岸海岸的优良率达到了43.4%,这是浙江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比整个“十三五”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从单一污染源治理向多污染源治理转变,从单纯以防治污染为主逐渐向污染防治和生态扩容并重,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谋划的文章,要积极谋篇布局。要制定出台全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左右美丽海湾,岸线长度超过400公里。

依法精准治污。加强总氮总磷入海控制,开展全省入海污染源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同时做好监测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监督。

创新科学治污。已启动浙江海域污染源解析及外源性输入量化评价系统创新研究。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组织中国环科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海洋二所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对近岸海域污染物跨界问题和定量化评估进行科研攻关,从而构建一套适用于浙江的近海污染溯源的集成化技术体系,建立包含多种海洋生境要素和特征指标并能反映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的新型评价体系。

浙江作为长江经济带省份,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有什么谋划?

2020年,浙江省“水十条”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了98.1%。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以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为核心,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制定实施八大水系以及近岸海域水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简而言之就是“一二三四五”:一禁,要禁渔;二通,海陆要连通,河湖也要连通,就是河湖水系连通、水陆生境互通;三复,要修复海陆岸线,修复水生态环境,以及恢复生物物种资源;四强,强化空间管控、污染防治、数字智治以及绿色低碳发展。

要实现目标“百千万”,百鱼竞游、千里绿堤,万顷碧水,从而做到水生态环境更优,水资源配置更佳,水生态岸线更美,水生生物多样性更丰富,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标杆。

浙江如何进一步做好小微产废企业的服务工作?

全省开展了无废城市的这项具体活动,查缺补漏,对于危险废物专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方案,并且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实施,成立专门的收集企业,把这个责任压给市、县、区,由他们设立一些收集点,成立一些收集企业,把一些量小分散收集难的危险废物,统一进行收集、运输、联系处置单位,避免了监管、运输、收集困难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全省有80多家收集企业,覆盖全省各地,到今年6月之前,能够实现县(市、区)百分之百成立集中收集小微危险废物的企业全覆盖。

下一步,要加大宣传,让大家都知道这里有危险废物的收集点、收集企业,主动来送;给危险废物的收集企业加担子、明责任,让他们主动去收;把危险废物的收集指标作为年底考核无废城市的一种指标,促进他们履行好职责,督促危险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近段时期,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词,浙江如何率先破题?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在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成立了工作专班,由分管的省领导为组长的碳达峰工作专班已经建立,并制定了专班工作方案,相关各个部门职责分工已经明确。

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的方案以及“6+1”领域方案的编制,主要包括能源、交通、产业、建筑、农业、生活,最后这个“1”就是科创,各方案都在编制中。

积极推进企业的控碳。生态环境部已经将浙江作为碳评价试点省份,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做好碳排放控新。

积极鼓励碳中和的试点,特别是党政机关带头公共机构开展碳中和工作,推进“零碳”体系,低碳工业园区等试点示范。

推动碳达峰的科技创新,将碳普及利用,特别是封存技术要列为重点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碳达峰碳中和应该是一个全民的行动,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低碳意识,包括低碳出行,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减少一次性用品。

通讯员:杨贡江

编辑:李洲媚

责编:沈波

相关阅读:
主题图片展、新晋打卡点、迷你马拉松……在南航,我们这样迎接中国航天日 全国已建成超2万个图书馆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