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校研究生颂百年|王诤: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今天
百所高校接力讲述“四史”活动走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我们接过@西安交通大学的接力棒
为你讲述
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王诤将军的故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始终与中国革命史紧紧相连,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电精神,更成为一代代西电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四史”学生讲述人
范雪琦
外国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半步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中国通信事业鼻祖、红色科学家王诤将军
长征路上寻觅着空天里缥缈的电磁波,矢志不移砺就了人民军队的锋锷。受命之日,半部电台;当年吴钩,国之重器;诤言笃信,刚直不阿。是千里眼,是顺风耳,更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歌!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矗立着这样一座人物铜像——他身着戎装、微微侧坐,睿智的目光满含深情地望着那个他一手创建的学校。偶尔,匆匆行走的西电人会停留于此,瞻仰着老校长的风采、回忆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缅怀着赓续传承的情怀精神……
他被毛主席赞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为红军培养了大批的“千里眼、顺风耳”。时至今日,他仍被我国通信行业、电子工业尊为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是唯一入选“中国 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虽故去多年,却依然为世人铭记,他就是王诤,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电侦”事业的创建者,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同时他还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创始人、老校长,为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当我们再次回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之时,王诤将军 69年不懈探索的一生给了我们太多启示。他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代红色科学家的精神高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将军之风、育我后辈!
万木霜天红烂漫,革命理想高于天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里,如果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很多中国青年的回答会是一样的——救亡图存!青年王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28年,国事艰难。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吴人鉴(王诤原名),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从此与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吴人鉴等 10名国民党报务人员被俘。在赣东南苏区的所见所闻让他对这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对共产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这才是中国未来能走得通的道路!”未加犹豫,吴人鉴主动要求参加红军,并改名为“诤”,取意“诤言笃信,刚直不阿”。国民党军少了一个中尉,人民的队伍里却诞生了一名开国中将。让王诤未曾料到的是,参加红军不久,毛泽东、朱德就接见了他们,告诉他们“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苦大众服务的”,毛主席专门殷殷嘱托他们“要用无线电技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王诤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
1931年 4月,国民党反动派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王诤日夜监听,利用那部只能收听信息的“半部电台”截获到了王金钰致“剿总”何应钦的重要情报。国民党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水土不服、士气不振的信息和下一步要由富田到东固的行军动向早早就被毛泽东和朱德知晓。根据侦测到的这些情报,红军巧妙策划,重创王金钰、公秉藩师两部,随后乘胜追击,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千里眼、顺风耳”的名号就此打响!在此后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路上中,王诤充分发挥电台联络、侦听功能,使党中央能够“知己知彼”的同时便捷指挥、下达战令,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1934年 8月,革命形势危急。在红军被迫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夕,王诤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与党、与红军、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面对着艰苦的环境、敌人的破坏、战火的肆虐,他始终信仰坚定,沧桑历尽而初心不改。
抗战胜利后,王诤未雨绸缪,辗转奔走,带领着我军通信人员建立起由 700多部电台构成的通信网络,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通信基础。“闪击延安战”党中央的及时撤离、三大战役里的“用兵如神”、国内国际的舆论宣传……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王诤和通信部队的影子。
1978年 8月,病榻上的王诤虽已不似往日那般神采奕奕,却依然牵挂着自己信仰了一生的事业,病重的他颤颤巍巍地写下了最后一个报告,还嘱托同事们继续建设好党的电子工业。“革命理想高于天”,王诤将军用一生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歌、永不动摇的信仰之曲。
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一如王诤将军和他尽心竭力的祖国通信事业,只有不断坚定着信仰,并且为着信仰努力探索,我们才能在实现梦想的道路更加自觉、更加自信。
半部电台启新业,拓荒探索砥砺行
《左传》中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自古而今,从无到有地开创事业之难早有史家言说,更遑论开创一批事业了。然而,王诤将军在枪林弹雨中、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从那半部电台开始,不仅领导开创了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和技侦事业,而且更是我国传媒广播、气象雷达、航天航空和电子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开拓者、创立者和奠基者。甚至,他还是《参考消息》的创办人。
面对着通信材料的匮乏和物资紧缺的状况,王诤和通讯班的战友们就地取材,在从战场上的各类缴获物中寻找金属原料,用木块、铁片制作电键,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靠着自力更生的创造力和另辟蹊径的创新思路,我军逐渐装备了无线电收发信机和永磁式有线电话交换机等通讯装备。摆脱了通信硬件方面的限制,原先闭塞的联络瞬时活络起来,“全国革命一盘棋”的局面悄然形成。毛泽东感动之中挥笔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王诤依然为军队事业的探索与发展而殚精竭虑。他拖着病躯写下了长达 5000字的战略报告:研究新的电子技术产品装备、通信与机要应协调发展、各兵种间情报互通问题……字字沁着强烈的前瞻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
王诤将军是入选“中国 100年科学家辞典”的唯一一名高级将领,更是被誉为“红色科学家”。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勇于创造的意识,值得求索在慢慢科研路上的后辈们学习、继承、发扬。从半部电台开始,他拓荒的,是整个中国通信领域!
兴才育人培栋梁,一世风雨润无声
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和前瞻性的战略目光让王诤意识到“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以宽广的胸襟和敏锐的眼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从加入红军的第一天起,他就以发掘优秀人才、提高综合战斗力为己任,并矢志不渝,在“人才”这一关键软实力的培育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小布祠堂授课,长征路上办学。”王铮将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三次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校长,亲自写教材、上讲台、定规划,为“西军电”的发展和祖国通信事业、电子技术专业的腾飞准备了大批的人才。他给这所红色学校注入了灵魂,无论如何变迁,时至今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仍旧在不断地赓续着,“姓党爱国、为民服务”的红色血脉仍旧在不断地绵延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王诤将 100多名海外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请到北京,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通信兵电子科学研究所,组织起了技术突破的新力量、打开了锐意创新的新方向。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然身居领导高位,却依旧关怀那些年轻知识分子,并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像杨万里、张履谦等都曾受到他的支持。正是王诤将军对于人才培育事业的倾注,我军“千里眼、顺风耳”的战斗精神才能一直传承,我国“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通信事业才能大步发展。
铭记·感恩·弘扬
——“高山仰止”的中国科学家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了解了王诤将军 69年不懈追求的一生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科学家,除了具有精通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至死不渝的信仰、高山仰止的德行、百折不挠的毅力、高瞻远瞩的目光。如若没有这些,那么即使他创造了再多的东西,也只能被称为发明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进史中,是王诤,是邓稼先、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罗沛霖等等,正是他们让一个民族从蒙昧中苏醒、彻底摆脱羸弱与落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逐渐远去的历史向我们诉说了那些永远不朽的功业,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旧烛照着每个人的心灵。我辈既以身处浩浩荡荡的改革大势中,一定崇真尚学、砥砺自强,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十年磨一剑”,“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正处于伟大时代,有着伟大目标,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
@陕西师范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