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诊疗方案更新:打了新冠疫苗,抗体阳性不再作为诊断依据

原标题:诊疗方案更新:打了新冠疫苗,抗体阳性不再作为诊断依据

在疑似病例诊断中,近期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者的相关抗体检测结果不作为参考指标;在确诊病例诊断中,抗体诊断仅适用于“未接种新冠疫苗者”。

打了疫苗后抗体阳性,诊断时会作为感染依据吗?这是不少市民在接种新冠疫苗前的疑惑。昨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八版试行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修订版,对此进行了界定:根据是否接种疫苗,是否参考抗体阳性做出诊断,有所不同。

国家卫健委表示,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后多数人员会产生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相关内容进行了完善。

新版方案对新冠肺炎的诊断原则进行明确,即: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原则上抗体不作为诊断依据。

方案对抗体诊断适用对象进行了限定。在疑似病例诊断中,近期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者的相关抗体检测结果不作为参考指标;在确诊病例诊断中,抗体诊断仅适用于“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在此基础上,修订版诊疗方案对确诊病例的抗体诊断内容进行了简化,更加方便实际操作。记者注意到,在第八版试行方案修订时,曾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在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中,更加强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将“实时荧光 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与“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同源”两条诊断标准整合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新方案进一步强调了预防接种对疾病防控的重要性,指出“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和重症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可接种”。

附:两版方案诊断标准对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的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 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条。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 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 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和 IgG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 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修订后的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 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3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 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和 IgG抗体均为阳性。

新京报记者戴轩

相关阅读:
一个农民“五社”帮 种稻降本又增效——重庆农业大区春耕见闻 重庆累计开通国际航线105条